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如海绵一般,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在国际通用术语中也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结构”,为了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其在下雨时会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有需求时将存储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1. 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的硬件设施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使雨水有效的循环利用
2. 建设海绵城市的遵循原则
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其建设的精髓是尊重水、尊重表土、尊重地形、尊重植被,核心就是要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和“融入自然”的思想是对当代城市设计只注重建筑美学形态这种观念的完善与修正。城市设计应全面考虑城市与自然共生,让雨水、阳光、风、植物与城市空间形态完美融合,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3. 重点建设方向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结尾
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空间信息技术规划引领海绵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强化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能力,深度挖掘“都江堰”等历史水文化经验。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在各行业积极打造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全面推开。探索支持城市雨洪管理新理念、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资源调控、防洪排涝、环境建设的生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