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本地新闻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时间:2017-05-22     来源:深圳特区报     阅读:64392
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创新举措高标准开展试点工作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示范小区:创新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公园绿地示范项目:采用植草沟、滞留塘、地下模块蓄水池等工程措施。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公园绿地示范项目。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市政道路示范项目: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道路等工程措施。
光明新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示范小区项目的屋顶绿化。

光明新区2011年10月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2016年4月,以光明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光明新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内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全面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还是让我们从一个现场开始,来全面解析一下光明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成果:

从表面看,光明新区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等道路,与其他路没什么两样。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条路暗藏“玄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地(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等)、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各种温拌及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式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设计能力雨水最后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这些工程措施带来的好处是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中小雨不产生汇流,在4—11毫米每小时的降雨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最高可达95%和84%,洪峰延迟12-34分钟,污染物削减率超过40%。

采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38号路,正是城市的“海绵体”。据了解,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项目类型,其中:公共建筑项目2个、市政道路项目9个、公园绿地项目6个、水系湿地项目2个、居住小区(保障性住房)项目5个、工业园区项目2个。

其中,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主要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如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和1.3万平方米的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透水面积超过场地面积的70%,配建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收集经绿色屋顶等设施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以上。

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

成立之初,光明新区也与其他很多城区一样,由于地下排水管网不完善,地面硬化面积过多,缺乏雨水的吸收、储蓄、渗透、净化功能,容易出现三种问题。一是城市内涝问题。一旦遭遇强暴雨,就会引发“城市看海”现象,可谓“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二是地面溢流雨水污染问题。下雨时地面污水或溢流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汇入排水管网,导致城市水体黑臭,城市水生态恶化。三是雨水资源浪费问题。下雨时雨水从地下管网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光明新区在国内率先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全面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高起点谋划创新举措

光明新区首先是创新工作机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新区通过与市规土委、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合作,编制《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深圳市低影响开发基础技术规范》,推进新区低影响开发的法定化。颁布《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实施办法》,理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政府职能分工,形成管委会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态势。

第二是创新建设方式,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嵌入式开发。利用“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排水许可证”、“环评”等现行管控环节,将海绵城市创建的重要指标列入许可证,作为项目建设和规划许可的重要条件。在不新增管控情况下,引导和鼓励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

第三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鼓励企业主动投入海绵城市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雨水综合利用措施,以新区名义出台《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激励政策》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评级及奖励办法》,考核项目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根据考核结果,分级予以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深圳市绿色建筑评级加分和资助,引导社会资本持续投入,形成建设项目低影响开发评估和激励机制。最近已编制出台全市首个《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包总投资约20亿元。

第四是创新工程技术,运用国内外新技术和新材料。积极对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课题《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以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示范区为基地,应用透水车行道沥青、温拌透水沥青、新型下沉式绿地、新型雨水花园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探索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本地化路径,优选适于本土特点、费效比高的设施。以光明新区示范项目为蓝本,探索低影响开发生态雨水系统的应用途径和效能,为转变我国传统排水理念,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供实证和样本。

高标准开展试点工作

光明新区率先出台规划设计导则。根据新区用地布局,结合水文软件进行模拟试算,将新区规划建设后综合径流系数不增加的目标分解到地块,再将地块的综合径流系数目标分解至其下垫面属性的控制指标上指导规划设计。针对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水系、建筑与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制定具体的规划设计要点,要求在编制修规或开展项目设计时,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光明新区开展将低影响开发指标纳入现行行政许可试点工作。各相关部门按职责严格把关,将低影响开发指标纳入现行行政审批审查机制:发改部门负责对项目建议书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投资进行审核。规划国土部门将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划拨或出让的依据,并负责按照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进行规划审核和验收。建设部门负责按照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图审查及竣工验收。

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光明新区以项目带动,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之落地生根;以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示范作用加速试点建设。

一是光明新区凤凰城片区作为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建成约1.9平方公里示范项目(包括9个海绵小区、7条海绵道路等)。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新模式和新型绿色城市的发展典范。

二是已建和在建政府投资项目17项,涵盖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水系、水污染治理等项目类型。其中,建设小区示范项目4个,创新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市政道路示范项目4个,主要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道路等工程措施。公园绿地示范项目3个,采用植草沟、滞留塘、地下模块蓄水池等工程措施。城市水系和水污染治理示范项目6个,采用湿地、稳定塘等源头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

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形成

光明新区着力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发力,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制订政策法规,启动示范项目,已形成2个实施方案,2个专项规划,1个规划设计导则,1个实施办法。

已制订《光明新区再生水及雨洪利用详细规划》、《门户区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及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联合市规土委发布《城市规划低影响开发技术指引》,会同市水务局颁发《深圳市低影响开发基础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效益基本显现

光明新区启动26个低影响开发示范项目,涉及建筑面积370.57万平方米、道路总长16.32公里,共投资约41亿元,基本覆盖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项目类型,项目数量和分布密度都位居全国前列。在改善局部热岛效应和调节小气候方面产生了一定作用。例如,透水砖铺装路面,近地表温度比普通混凝土路面低0.3℃左右,近地表相对湿度大1.12%左右。与传统沥青道路相比,透水沥青道路径流雨水中的SS、COD分别平均降低94.76%和83.84%,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平均降低76.70%和74.92%。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污染物去除率超过65%。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达到95%。

国内领先地位基本奠定

光明新区在短期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新模式,主要在于创新突破,真抓实干。

在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海绵城市中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在雨洪利用规划中明确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率先强制一定规模建设项目配套建设雨洪利用设施;率先将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纳入规划“两证一书”中;率先对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细化。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

对外影响日益扩大

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成果,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2014年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光明新区作为唯一区级单位进行低影响开发主题发言,获得住建部陈政高部长高度肯定。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率队到光明新区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认为光明新区将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新城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意识超前,效果显著,走在全国前列。住建部颁布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光明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研究等成果收录其中。截至目前,光明新区接待国内外单位近3000人次前来考察学习。

(本版撰文:郭强 大田)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