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让幸福感随海绵城市建设“水涨船高”
7月3日,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获悉,《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优化)》(下称“优化方案”)正式公布。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划定了27个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片区。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释放蓄存水并加以利用。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建设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其主旨在于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确立敬畏自然、适度开发、高效运行的发展观念,构建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从而实现现代化、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交融与协调。
历经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变革,着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生态宜居城市。然而,我们也清晰地认知到,当前深圳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水问题,比如水环境不容乐观、水生态有待恢复等,这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实上,不单单是深圳,当前国内各大城市均面临着水环境、水生态的问题。就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每逢雨季,一些城市就会上演“城市看海”的景象,“逢雨必涝”已然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顽疾。在这一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凸显。
城市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将“低影响开发”的规则嵌入到城市建设治理的方方面面中,追求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其实正是海绵城市建设所应遵循的原则。让城市成为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而不是一个“僵硬的石头”,这样的变革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针对此,该优化方案特别提出要“注重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各相关部门的统筹和协调”。
城市需要高楼大厦、地标景观的“面子”,也需要四通八达“生态经脉”的“里子”。如果说光彩耀眼的“面子”决定城市发展的公共性和现代性,那么实实在在的“里子”则意味着城市生活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深圳持续发力海绵城市建设,这其中一系列政策举措,更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也更加彰显这座改革之城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海绵城市建设无异于城市的又一次“生态蝶变”。全力打造一座能够自由“呼吸”的海绵深圳,让城市生活幸福感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而不断“水涨船高”,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