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在业内专家看来,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你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吗?”
“应该有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带吧”“通风采光要好,还得有太阳能热水”“装修材料的甲醛残留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环保标准”
近日,在首都街头的一次随机采访中,面对记者的提问,受访者如此表达自己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绿色建筑在国内推广已经进入到第九个年头,据记者了解,普通老百姓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多停留在室内有没有甲醛残留、环境绿化如何、是否使用太阳能等表层意义上。
近年来,绿色建筑项目在我国呈几何式增长,各种节能、低碳建筑鳞次栉比,评价标准也层出不穷。然而,在业内专家看来,我国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走出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可见,“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建筑,把绿色生命赋予建筑。“这就要求在建造设计楼盘时,不能单一考虑最大限度可以修建多少房子,而是优先考虑地块生态情况,合理营造绿色景观,使景观和生态协调;通过合理设计,让更多空气与阳光进来,在为居住者提供优美环境的同时,又为节能减排提供良好的基础。”室内环境检测与健康安全专家宁远强调。
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看来,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人们应该走出三个误区:
其一,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其二,并非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事实证明,把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只有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
其三,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显示:未来30年内,我国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大的在于既有400亿平方米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
由于标识不明确,“绿色建筑”一度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营销的噱头。对此,仇保兴认为,眼下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出原形,最终退出房地产市场。”
推广绿色建筑适逢其时
在业内专家看来,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兴起,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转型,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民生的需求,日益体现出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如果从现在开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建筑逐步推行节能改造,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节约4200亿度电和2.6亿吨标准煤,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8.46亿吨。因此,中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需求愈加迫切。2017年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对未来5年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的描述是: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早在2008年前后,我国就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给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评定等级。目前评价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工作已经下放到26个省份,三星级绿色建筑则需要到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进行评定。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来,全国各地更是掀起绿色建筑建设热潮,处于运行阶段的绿色建筑数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已建成的绿色建筑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机制还不完善,主要靠政府来推动。不过,随着市场认可度的提高,绿色建筑的发展已到了新阶段,将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实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使绿色建筑更加生态化、人性化、智能化。正如江亿所指出的那样:“过去受制于技术,数据获取很困难,建筑节能管理定量化很难实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建筑、城市的数字化,然后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做一些定量的、深入的分析管理工作,使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变得更加高效。”
让绿色建筑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绿色建筑迎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然而,在规模化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主体的能力、资质、水平较混乱的现象,亟须完善准入机制保障市场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建筑标识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建筑方案中主动节能措施运用较多,有技术堆砌倾向;绿色建筑技术提供方配合不够,造成相关技术不匹配;项目设计前期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考虑不足,后期被动采取绿色建筑技术后,增量成本较大……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上虽然处于数量增长阶段,但相比于总建设量,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与公众的迫切需求也有很大距离,这就需要政府、业主或开发商、设计师以及使用者协同合作,推动绿色建筑以更加良性的方式健康发展。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介绍,目前我国已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15年起开始实施。此外,我国还在努力形成运行有效的绿色建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如今,包括咨询、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和行政监督指导的人才队伍已从十几年前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
在仇保兴看来,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未来,新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单体建筑到绿色建筑集群转型,从耐用、实用性向健康性、超低能耗和高端化转型,从居住功能向建筑健康、美观和更人性化转型。”据仇保兴预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个全新的生态环保绿色建筑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