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带你走进海绵城市,看城市如何“呼吸”?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随着国内“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和落地,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运而生,安徽省池州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它的城市面貌也随之发生着悄然改变。
“会呼吸”的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降水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由迁移,从而解决雨季时雨水排放和城市看海问题,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示意图
同时,应用海绵城市新型材料,建设“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具有优秀的渗水、抗压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多重优点,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海绵城市的部分原理展示动图
通过构建“海绵体”——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绿地、植草沟等,使雨水穿过“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既能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又能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透水铺装
下大雨时,城市地面很容易积水,路面不透水,透水铺装所用的砖块有着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空隙结构,雨水能迅速通过这些空隙排走,解决了积水问题。透水铺装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有了它,城市可以自由“呼吸”。
雨水花园可以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它能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的综合作用滞留、储存和净化雨水,促进雨水渗入,涵养地下水。更宝贵的是它也能为昆虫、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赋予了城市勃勃生机!
绿色屋顶,是采用在屋顶覆土或用容器的方式蓄滞雨水的设施。绿色屋顶不仅能净化雨水,还可以减少大雨时地面排水设施的压力。它是隐藏于建筑之巅的绿色花园。
配置了多种湿地植物的雨水湿地,是城市中难得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雨水湿地能够利用沉淀作用、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不仅如此,它还能够蓄存一定量的雨水,减轻大雨时城市内涝的风险。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它能够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植草沟的功能较为单一,适宜于其他雨洪设施合建,构建多功能雨水管理系统。
旱溪是指底部为卵石、碎石的地表沟渠。不下雨时,旱溪看上去像干枯的河床,下大雨时,汇集的雨水流经旱溪时变成涓涓细流。雨水径流中夹杂的较大的悬浮物在旱溪中被拦截下来。旱溪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性能都很有帮助。
下沉式绿地主要适用于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等绿地内。它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态树池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适用于人行道,车道两旁,以及公园广场的绿化区域,通过植物和储水装置对水的净化储存作用,将周边的雨水就地消纳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