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人民的城市——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人民的城市——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时间:2020-03-25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思翔工程设计洞察     阅读:32560

文章摘要: 人民的城市——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有人说,一个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变迁,可以代表整个城市的发展史。所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最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深圳时,前海CBD显得尤为抢眼。不止因为它被当作中国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所占据的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标美国曼哈顿CBD的发展愿景,更因为前海片区率先实现100%绿色建筑。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绿色前海”为出发点,一窥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图景。                                


               
               

               
为什么是“前海”?                                
                           


相比深圳罗湖和福田CBD,前海无疑足够年轻。2008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当时正在报批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经过10年的酝酿和论证,2015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运作。尽管目前还在建设之中,但前海CBD的雏形已现,且备受各方关注。可能正是因为它足够“年轻”,由此拥有了在前期规划阶段就将“绿色理念”植入其中的优势。


前海BIM平台展示的城市模型  

图源:搜狐网


2016年的第二届绿色自贸区活动周主论坛上,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宣布道:“前海片区规划建设的2600万~3000万平方米建筑,100%是绿色建筑,并且前海片区将打造成世界领先的绿色自贸区。”而当时已经建成的前海深港创新中心,也是中国体量最大的立体模块化办公建筑,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4.0时代的标杆项目。


从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绿色建筑认证角度来看,拿前海CBD中的金融核心商务区——桂湾片区举例,目前已知其出让的21宗地块中,包括香江金融中心、腾讯前海大厦、中粮亚太大厦在内的13个项目已经申请LEED认证,占比高达62%。


了解前海 | 综合规划图

图源:深圳政府在线官网


前海还有个更大的梦想:打造100年不落后的城市环境。低碳、环保、智慧与人文,前海都要。2017年12月,前海BIM技术已经全面升级至城市级应用,通过结合前海的最新规划,前海BIM平台可以全面展示城市面貌,更宏观地促进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和合理性。这个平台涵盖了规划至施工阶段的方案核查、接口分析、设计方案优化、地籍分析、图模校核、地质状况分析、进度模拟、工程量核算、施工布置规划等应用,全面推进前海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BIM应用。


城市的崛起需要大量能源,而能源也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前海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似乎已经提供了不错的解决方案。目前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规划建设了10个供冷站、90余公里市政供冷管网,覆盖前海桂湾、前湾和妈湾3个片区,服务建筑面积1900万平方米,供冷规模约40万冷吨。服务建筑类型包括写字楼、商场、酒店、地铁枢纽站点等公共建筑,可实现全年、24小时不间断供冷。这也是目前规划的世界规模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应用之后每年可节约1.3亿度电。


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建设规划 

图源: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区域能源被联合国环境署认为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特别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效的最佳方案。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在前海并不是首创,2004年北京中关村率先对区域集中供冷,之后各大城市诸如上海、广州也都进行过此类创新,但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目前商业和办公领域普遍都是采用建筑顶楼一组冷却塔,为建筑中央空调提供制冷,这样的方式需要占地,也会产生噪音,造成城市热岛效应。除了规模大,前海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附建在地下空间,不会占用土地,并且冷站供冷半径达到1.5公里,这就使得范围内的建筑无需设冷却塔,节约空调机房面积。相信依托这个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前海片区的建筑在节能降耗上能获取更多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把它的核心位置交给了一座城市公园——桂湾公园。这使得前海与其他新城区格外与众不同,用一个“绿肺”放慢城市的节奏,更让居住、工作于此的人重塑生活品质。这只是前海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前海拥有“一湾、两山、五区、四岛”的布局,借助滨水资源,前海的标志性景观“前海水廊道”也在建设之中,富有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滨水景观公共空间,也可以提升城市韧性。


前海滨水景观一瞥 

图源:前海立方


“来了,就是深圳人”背后的绿色魅力                
           


或许只有深圳,才可以孕育前海。有别于其他超级城市,深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就像现在的前海,伊始于一个小渔村、跃然成长为如今的超级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已经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人们爱它的开放、包容,而我们相信爱深圳的理由足以增添一条:绿色宜居。


2019年年底,由中国投资协会、《环球》杂志、标准排名、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中,深圳以92.6的绿色指数得分摘得桂冠。绿色城市指数的计算,衡量一个城市的人居舒适系数、空气质量系数、水治理系数、绿色交通系数、能源消耗系数、废物再利用系数等多个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十几年前,深圳的城市面貌与现在迥然不同,由于城市开发迅速、工业化发展迅猛,深圳很早就面临严重的雾霾问题。好在“深圳速度”再次在城市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6年,深圳率先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纳入议程,到今年深圳即将实现碳排达峰,深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        

首先看建筑。            


就在这个绿色城市指数榜单发表之后不久,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发布了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国LEED认证建筑排名前25的城市榜单,深圳以94个LEED认证项目、755万平方米的认证面积排名第五。


早在2005年,深圳泰格公寓成为深圳第一个应用LEED的住宅建筑。15年过去,LEED已经应用在这个城市的办公楼、工厂、零售、酒店等多种空间。深圳的超高层地标——平安金融中心是LEED BD+C:核心与外壳金级认证建筑;而深圳最大的LEED建筑群——华润置地大厦也已经拔地而起,现在华润置地大厦T1、T2、T4、T5、T6已经获得LEED BD+C:核心与外壳金级认证。华润置地大厦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南山科技金融城,它也是深圳市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由深圳西部地区最古老的村落——大冲村改造而成。由随意开发的城中村蜕变为绿色城市综合体,华润置地大厦已成为深圳城市更新的标杆。


2008年深圳提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的目标,在大型公建能耗监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装配式建筑应用等专项领域,深圳都承担起先行者的责任,在绿色建筑领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第一季度,深圳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9544万平方米,成为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        

其次看交通。            


根据2019年能源基金会联合7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深圳市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经济高质量增长协同“三达”研究报告》提供的2015年数据,交通是深圳当地直接碳排放最大的部门,而其中私家车和行政公务车是最大的排放源,贡献了全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33.8%。


深圳电动公交车应用趋势 

图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解决交通碳排的一大举措就是推进公共交通,只不过,深圳的公共交通绿色特性更加强烈。2010年,深圳被选为中国13个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之一,现在深圳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现公交车电动化的大城市,整座城市中约有1.6万辆公交车都是电力驱动的。除了电动公交车,现在也已经有超过1.2万辆(约占全市出租车数量的62.5%)的电动出租车行驶在深圳的街头,现在,深圳也在朝着100%电动出租车的目标迈进。此外,深圳还出台多项措施,激励包括物流、租赁车辆和私家车在内的车辆实现低碳、零污染的快速转变。


通过标准排监测的169个城市数据显示,深圳以364人/辆公共汽(电)车的平均数据成为中国公共交通最便捷的城市,现在的深圳人,除了可以享受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还享受着电动汽车带来的“无声的绿色革命”。


>>>>        

再者看水。            


长期居住在深圳的人们一定能感受到另一个巨大的城市变化,那就是城市水体污染的整治。早前深圳市内存在大量黑臭河流,甚至直到2016年,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这给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都带来不利影响。2017年,《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方案结合本地现有特点,对水污染治理、排水防涝、雨水调蓄、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等进行灰绿结合的技术设施系统布局;确定了24个近期建设区域,并编制了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案例,对涉及“黑臭”“内涝”治理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经过近几年的治理,2020年1月的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宣布:深圳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现在,深圳已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深圳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中明确了重点排水分布 

图源:深圳政府在线官网


>>>>        

再来看电。            


在深圳,最醒目的可持续发展举措,无疑是正在建设中的深圳东部环保发电厂。它将能源与废弃物处理结合,同时也向市民展示环保发电的教育意义。这个发电厂是全国垃圾处理能力最高的电厂,也是全球最大的垃圾发电厂。全部建成之后,每天可以处理深圳1/3的生活垃圾。在这个圆形的环保发电厂的屋顶,将安装大约440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让电厂在环保处理城市垃圾的同时,亦为城市提供可再生能源。


备受瞩目的深圳东部环保发电厂 

图源:shl


>>>>        

深圳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根据《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深圳计划在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到那时,深圳PM2.5年均浓度达到1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8%,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7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73岁以上……这样的目标是未来可期的:它拥有领先的科技、强大的政策支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深圳提供的广阔空间。


“大湾区”将成为下一个硅谷吗?                
           


深圳同时又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的城市群的核心引擎之一。许多人把大湾区称作下一站硅谷,但依据麦肯锡的《中国的大湾区崛起》一文的观点,大家对大湾区的期待远不止于此。以深圳为首的城市群,通过基础建设将各个重要支点紧密连接在一起——东莞至深圳25分钟可达、香港去广州则仅需半小时,让这片年轻活力、极富创新能力、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的区域,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尽潜力。


备受瞩目的深圳东部环保发电厂 

图源:shl


5.6万平方公里、7100万人口、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出了13%的经济总量。大湾区中的五座城市都登上了LEED中国排名的前二十,总共占据了全国25%的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的体量。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并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其中共建宜居生活圈的概念,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区域旅游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的推进,包括了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图源:HKTDC


2018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白皮书》正式发布,有2家“超级独角兽”企业、33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其中22家分布在深圳。行业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与智能硬件制造、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服务等。而根据HKTDC Research经贸研究2019年发布的数据表明,整个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已跃至43个。


而大湾区是中国最受独角兽青睐的区域。根据普华永道的调研,独角兽企业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尤为敏感,其自身发展与地方政策、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大湾区的一系列利好创新举措效应已经显现,成为独角兽CEO的业务拓展首选。


图表摘自《普华永道独角兽CEO调研2019》系列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潜力无限  未来可期


与之相匹配的是对于高效、节能、舒适的办公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大城市已经朝着建筑存量市场发展,所以越来越多建筑选择进行绿色焕新。近几年,广州在绿色建筑市场上呈现活跃的“既有建筑”绿色转型浪潮,比如广州越秀金融大厦、广州太古汇、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都通过LEED O+M:既有建筑体系获得了认证。


位于深圳的华星光电G11项目是广东省第一个获得LEED BD+C:新建建筑铂金级认证的工业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办公空间,多家知名企业也将绿色建筑应用在他们的工厂、物流中心,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永和工厂就在2012年获得LEED BD+C:新建建筑金级认证,而本地高新电子产品“独角兽”企业华星光电旗下的深圳G11项目,也在2018年获得LEED BD+C:新建建筑铂金级认证。


以独角兽为首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将会进一步提升整个大湾区对于树立“宜居宜业”品牌形象的紧迫需求。更舒适高效且管理完善的绿色办公环境,以及能够提升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的住宅,乃至韧性、健康、可持续的宜居城市,都将成为大湾区的重点发展举措之一。


全球都在关注着深圳和大湾区,这片沃土将走出一条绿色之路,惊艳华夏和世界。■
标签: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