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本地新闻 >深圳市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全国第一

深圳市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全国第一

时间:2020-08-26     作者:jungreen.com     来源:深圳特区报     阅读:69678

企业微信截图_15984925027616.png

1.png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精品梯级海绵雨水花园。

2.png

光明鹅颈水湿地公园

企业微信截图_20200826191047.png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海绵雨水花园一角。

“这个湿地公园真漂亮!”路过的市民惊喜说道,“牛山路的透水砖路建的真好,雨天走在上面都不湿鞋!”这些都是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收获的赞许。

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为光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集景观与功能于一体的精品海绵惠民工程擦亮了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海绵名片。日前,住建部公布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成绩,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全国14个试点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好成绩,并获得财政部海绵城市试点奖励资金1.2亿元。

骏绿网 | 十大坚持的海绵城市建设“光明模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市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据光明区海绵办负责人黄海涛介绍,深圳市以光明区凤凰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于2016年4月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以来,光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海绵城市建设被列为区重点改革事项,积极探索形成了“理念先行、规划引领、问题导向、最严管控、建管并重、流域统筹、数据说话、海绵惠民、务实节奏、综合见效”十大坚持的海绵城市建设“光明模式”,打造了一批精品海绵项目,成为全国海绵建设和管理的样板。


骏绿网 | 光明区始终坚持“+海绵”的技术路线

坚持理念先行。光明区深刻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城市发展新理念,而不是一项工程。与其他大部分试点城市不同,光明区始终坚持“+海绵”的技术路线,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结合,以及全方位、立体式长期宣贯,最终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在宏观尺度上,通过规划管控,严管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大海绵,对国土空间进行有效优化,达成试点区域热岛有缓解的目标,热岛强度由2016年的1.94℃下降至2018年的1.4℃;在中观尺度上,构建和补齐城市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骨干工程短板,用短短三年时间补齐几十年历史发展欠账,市政排水管网密度由3.2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7.0公里/平方公里,实现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在微观尺度上,通过雨水花园、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源头设施,调整径流组织模式,达到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2%,径流污染削减率60%,实现小雨不积存这一最接地气的民生需求。

坚持规划引领。光明区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之初,即着手系统谋划海绵顶层设计,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顶层规划体系,实现先行布局、缜密管控。建立稳步推进、齐抓共建的海绵工作机制。第一时间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职工作团队、引入8家知名技术咨询单位,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印发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将各单位工作情况纳入年终政府绩效考核与生态文明考核;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不定期组织领域内外专家出谋划策,凝聚形成强大的海绵城市建设合力。建立融入多规合一平台的海绵规划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多规合一的顶层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层面,将海绵理念、径流系数等主要指标写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等,融入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在专项规划层面,建立区级海绵专项规划、试点区详细规划、试点区系统化方案三级规划传导体系,扎实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详细规划层面,将海绵城市与城市开发、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明确海绵设施布局与规模,详绘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蓝图。

骏绿网 | 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坚持治污与治涝同步

坚持问题导向。“其实,海绵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挖坑,它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再造,是对快速城市化的反思,是对生态的自然修复,是解决城市内涝的重要抓手。”海绵办相关负责人张明亮介绍。光明区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为出发点,坚持治污与治涝同步,践行全要素全系统治水提质新路线和“上中下、前中后”防洪排涝建设思路,以“小微全整治、清污全分流、管网全接通、尾水全利用、河道全达标”为目标,聚焦流域内二级支流排洪渠和小微水体治理,将支流排洪渠和暗涵、汊流、坑塘、沟渠等小微水体同步纳入整治范围,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方面入手,利用海绵理念构建涵盖源头类、管网类和河道类的全要素工程设施系统,实现灰绿结合、系统完善。区域内涝防治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光明新村、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甲子塘社区等6个严重内涝点彻底消除,初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于不内涝”。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试点区域内二级支流排洪渠及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水生态显著改善。其中,甲子塘排洪渠从前是散发着阵阵恶臭的“水沟”和堆积成山的“垃圾场”,如今已旧貌换新颜,碧水潺流,绿草如茵,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坚持最严管控。光明区紧盯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和“行为”两个关键,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管控机制,以最严管控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地实施。实施城市空间优化管控。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产业优化升级、存量空间提质发展、治污设施提质增效等工作,实现华星光电第11代生产线项目、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欧菲光科技园等14个重大产业项目约213公顷产业园优化升级,甲子塘村、塘家村、张屋村等33个城中村约32公顷存量空间提质发展,112平方公里范围水务设施提质增效。强化项目海绵管控。建立健全“方案审查、过程巡查、完工验收”的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机制,在全国首创“两证一书”、专项技术审查的低冲击开发建设管控制度,累计管控项目2053项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将海绵城市建设行为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要求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品质提升、城中村综合治理等工程中同步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对于社会投资项目,制定海绵城市不良行为信用管控办法,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建设项目实施信用管控。

坚持建管并重。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从“建设为主”向“建设与运维管理并重”转变,以管理促进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在海绵设施建设方面,推行以运维为导向的海绵设施精细化建设,将海绵设施功能与景观有机融合,海绵设施成为“好养的孩子”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家碧玉”,经比较,现阶段运维费用相比常规绿化不升反降。在源头减排设施运维方面,出台海绵城市设施运维指引,明确运维主体、技术标准与要点,并开展运维费用标准研究,完善源头海绵设施运维体系。在管网与河道运维方面,创新实施“一个意见”“两个延伸”“七大行动”排水管理三创举,各级河长齐发力,既巡河湖也巡陆域,既抓建设也抓管理;全面开展“水务管养进社区”,创新实行水务设施一体化管理,实施源头排水户精细化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排水管理制度,营造规范排水的社会共识。

坚持流域统筹。光明区以海绵城市片区绩效达标、同步解决茅洲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污水系统提质增效为综合目标,统筹试点区域流域内源头、过程、末端所有项目系统治理,试点探索“厂网一体”的建设运营模式,将光明水质净化厂及其服务范围内排水管网整体打包运作,并建立按效付费机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全市第一个PPP模式项目并入选财政部PPP示范库,成功建成全市最大海绵城市综合设施,光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明显,有效解决试点区域内鹅颈水、东坑水等水体黑臭问题。据监测数据统计,2019年光明水质净化厂平均进水水量及进水CODcr浓度、BOD5浓度、氨氮浓度比2017年同期增长分别达到94.1%、145.6%、113%和60.6%,实现水质水量双提升;鹅颈水、东坑水均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其中氨氮平均浓度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73.0%、34.4%。光明水质净化厂二期、鹅颈水景观提升工程、鹅颈水湿地公园,获评深圳市治污保洁工程优秀项目。

坚持数据说话。光明区在试点建设之初便重视海绵监测,大力实施智慧海绵项目,一方面构建包含“自然本底-典型下垫面-典型设施-典型地块-排水分区-河流水系”的全流程监测体系,合理布设155个监测点位,全方位监测流量、液位、水质、降雨、土壤渗透性等多项关键指标;另一方面又设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海绵城市建设监测数据库,整合分析监测数据,实现项目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全面系统监测、智慧分析、动态评估,为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保质保效。自试点以来,光明区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1.5平方公里、海绵化改造项目103项,提前完成国家关于2020年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不低于20%的要求,国家试点区域15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批复要求,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试点前的57%提高到现阶段的72%、生态岸线恢复完成100%、天然水面率保持程度从试点前的4.46%提高到现阶段的5.4%。

骏绿网 | 让居民切身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福利

坚持海绵惠民。光明区坚持海绵惠民,将海绵设施功能与景观统筹考虑,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强化最贴近民众生活的海绵绩效,打造出一系列功能齐备、效果可见、景观优美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让周边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福利。打造实用社区海绵。以城中村综合治理12项任务为核心,“集群策、汇群力”探索城中村系统治理思路,通过实施排洪渠整治、消除小微水体、正本清源、污水接驳改造等工作,实现源头削减污染,彻底解决社区污水横流、风水塘恶臭等问题;通过实施节点改造,提升绿化品质,建设生态停车场、透水铺装广场,解决居民停车难、休闲和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其中,甲子塘社区在甲子塘排洪渠综合治理带动下,在社区综合治理中全面融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大理念,通过实施排水设施补短板、城中村综合整治等系列提升工程实现全面升级,还居民水清草绿。光明新村小区,通过打造雨水花园、旱溪、透水铺装等源头雨水滞蓄设施,有效解决原中央绿化区域雨季积水严重问题;通过景观化手段将海绵设施点缀其间,极大改善了中央绿地景观效果,为该小区打造了一个集功能和景观为一体的海绵科普公园,受到市民一致好评。打造精品城市海绵。光明区形成了鹅颈水湿地公园、深圳实验中学光明部等精品海绵样板,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华星光电、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获评优秀海绵奖。其中,鹅颈水生态湿地公园是海绵型生态湿地样板,有100余种乔灌木及地被,30余种水生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野鸭、白鹭来此做客;具备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和恢复水生态等突出功能,其多类型海绵设施,可组织场地径流与自然下渗,消纳自身雨水,存蓄与净化,可为周边20公顷汇水范围提供3.2万立方米雨水调蓄滞洪容积,可接纳周边超标雨水径流,有效削减面源污染,对维持茅洲河国控断面的雨季稳定达标起到重要作用,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共空间、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及生态湿地相关知识的天然课堂。

坚持务实节奏。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是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修复自然,是光明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项目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坚持“不为了海绵而海绵”,避免开启新一轮诸如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以及陷入“唯工程”论的工程依赖,使海绵建设与本底特征匹配、与问题成因对应、工程预期绩效明确、与片区开发节奏协同。例如,试点以前建设的部分符合绿色建筑、不存在问题、本底条件较好、居民满意度较高,则予以保留不进行专门改造;对于部分公共性较弱的生态类项目,不过分强调其景观效果;对于即将进行土地整备、拆除重建的项目区域,维持现状建设状态,与新项目同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对于部分先期建设的易受周边扰动的项目,优先确保功能,待片区建设完成后,一并打造景观效果。

坚持综合见效。光明区将海绵城市与涉水污染源整治、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滨水蓝绿生态空间监察等生态环境相关行动结合,保障海绵城市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框架、大系统中,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见效。全力整治涉水污染源。通过开展“利剑”专项执法行动有效打击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完成858家工业废水排放企业整治,推进4486家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改,指导1000余家企业规范化处理小废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206家、整合搬迁企业33家、升级改造企业528家。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坚持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统领,以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为主要支柱,涵盖绿色空间、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全力打造深圳“绿谷”。建成约20公里的省级绿道、70公里的城市及社区绿道,基本实现“把乡野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到田园”的目标。实施严格的土地监察工作。按照“先梳山理水、后造地营城”的思路,严格落实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蓝线等管控要求,保护好区域内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河道、湿地、水库等生态空间,释放滨水生态空间,保育和提升生态系统城市服务功能。试点区域内基本生态控制管控面积8.3平方公里,城市蓝线内管控面积3.8平方公里;完成约180公顷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用地征拆,水面面积由0.56平方公里增大到1.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碧道约47公里,释放约40公顷滨水生态空间。

目前,光明区已基本完成海绵城市水务设施和空间规划,将在空间规划层面予以细化落实。

下一步,光明区将全力推动海绵城市由“试点区”向 “示范区”转段,由管项目向管行为转变,由片区达标向全域海绵推进,管控好山水林田湖草等大尺度空间海绵本底,强化水务基础设施与空间管控,建设完善浅表排水系统等中尺度海绵,精细化打造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微观精品小海绵,集腋成裘,久久为功,先行示范,建设现代水务治理体系,构建光明科学城韧性海绵城市贡献力量。


标签:
海绵城市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