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意见提到,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等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见提到,要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等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绿色建筑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建筑领域是我国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比重为28.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比重为21.9%;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比重为1%。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能耗报告》)
建筑部门实现碳中和有四大途径,分别是建筑能效提升、建筑“产能”增强、能源系统脱碳、负碳技术。按照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对碳中和目标下建筑碳排放情景的分析:
基准情景下,建筑碳达峰时间为2040年,2060年碳排放15亿吨,将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节能和产能背景下,2030年可实现建筑碳达峰目标。脱碳情景下,2025年即可实现建筑碳达峰。在脱碳情景下,到2060年碳排放量为4.21吨,比基准情景下降72%,也反映了绿色建筑产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巨大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能耗报告》)
国内绿色建筑行业自2006年起步,2016-2019年,我国城镇累计绿色建筑面积从12.5亿平方米增长至超过50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8%,当年新增绿色建筑占总新增建筑比重由29%提升至65%。在“双碳”目标下,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广阔。
(数据来源:住建部)
建筑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重要方式,是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是大势所趋。
绿色建筑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水发兴业能源助力碳中和目标
水发兴业能源(00750.HK)系水发集团旗下的清洁能源业务主要实体公司,是水发集团在“双碳”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规划下的投资先驱平台,在国有企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其近期举办的双碳战略交流会中,水发兴业能源表示将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和模式创新,成为新能源和绿色建筑赛道中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国有上市平台,不断创造业绩新高点。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含电费补贴)24.3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清洁能源收入14.79亿元,同比增长14%;幕墙及绿色建筑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29%;新材料收入520万元,同比增长16%。公司各项业务营收均实现高速增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和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水发兴业能源在双碳战略交流会上首度对外阐述其绿色建筑业务的发展思路,即以整县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不断探索绿色建筑、清洁能源与区域能源规划融合发展,以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为起点延伸到低碳社区,再扩展到绿色城市,为整个城市提供以碳效监控平台为基础能耗规划或区域能源规划的综合解决方案。
据悉,为协同减碳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水发兴业能源的绿色建筑业务将在以下几项发展中不断凝聚起核心竞争力:1)以公共建筑为重点提供建筑全周期的节能降耗解决方案;2)近零能耗建筑的示范与规模化应用;3)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4)既有建筑超低能耗改造;5)整县分布式光伏驱动的低碳社区建设。这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水发兴业能源在数千亿市场规模的绿色建筑赛道快速驰骋。
绿色建筑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显著提升,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水发兴业能源对国家“双碳”政策的积极响应与助力,不仅体现了其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雄厚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国有企业恪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职责担当。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荣获美国LEED铂金级、中国绿色建筑三星最高级别认证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