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能源消费领域之一,减排潜力大。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绿色债券支持绿色建筑的前景广阔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建筑”。工业、交通和建筑被公认为全球三大“能耗大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包括建材生产、施工、运行各阶段的能耗)为21.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高达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与此同时,三大能耗领域中,建筑领域减排潜力最大。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70%的减排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
绿色建筑发展的融资需求巨大。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强调,到2022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要达到70%。但从当前实践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长期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和财政资金,还存在巨大的融资需求缺口,需要创新市场化融资手段。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一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若每年建设4亿~6亿平米,相应每年绿色建筑开发投入资金需求约为3万亿~5万亿元,再加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资金需求将更大。世界银行研究显示,绿色建筑的潜在市场达17.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6万亿美元的机会在东亚地区,我国市场融资需求规模巨大。仲联量行、世邦魏里仕等国际房地产咨询机构研究认为,与普通建筑相比,未来在中国投资绿色建筑将获得超额收益。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始终将绿色建筑纳入项目支持领域。绿色债券是我国推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门针对绿色项目而设立的金融工具,相比绿色信贷,其时间期限更长,有助于缓解绿色建筑项目融资中面临的期限较长和期限错配问题。自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最大发行国之一。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绿色债券应运而生,发展至2021年3月规模已超800亿元,成为绿色债券的重要品种之一。202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我国现行绿色债券标准,更好地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将越来越受到境内外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在支持绿色建筑方面,我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标准目录始终包含绿色建筑领域。在三个文件的基础上,202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延续了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支持,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项目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项目说明和支持条件。
二、当前我国绿色债券投向绿色建筑领域的比例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30%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绿色建筑领域,我国的这一投向比例约为6%(2020年约5%)。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我国绿色建筑需求端还未激活,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动力不足。开发绿色建筑项目比开发传统建筑项目在前期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如使用绿色技术、设备和材料的成本,项目设计、模拟与论证的成本,以及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成本等。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统计,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占绿色建筑整体造价的2.7%—9.3%。这一增量成本往往需要通过提高房价或租金来弥补。如全球2017—2019年投向建筑领域单笔最大规模的绿色债券发行国——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发绿色建筑成为其建筑企业吸引租户、提高租金的主要方式。全球企业房地产经理人协会和仲量联行对此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超过半数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办公环境支付更多的租金。对比之下,我国消费者对房价和租金比较敏感,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水和安全防护效益认识有限,为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买单的意愿不强。绿色建筑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短期增量成本难以顺利弥补。
二是绿色建筑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不高。在当前缺乏对绿色建筑提供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绿色建筑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较普通债券无显著优势。且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不得以超过50%的资金用于补充运营资金(绿色公司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中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这一比例不得超过30%),属于专款专用的范畴,大部分只能用于指定的绿色建筑项目开发,不能在多个绿色建筑项目中灵活支配。在同样占用公司发债额度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无特殊规定、可灵活使用的普通债券。此外,绿色建筑产业链较长、涉及主体较多,除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还有大量绿色建材企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等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有较强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但大多为轻资本、高信用风险类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担保发行绿色债券。
三是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管理方法和评估机制缺失,“绿色”属性难以评定。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自1998年起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所有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体系”,成为美国及全球绿色建筑企业申请发行绿色债券的主要认证标准。2006年,我国发布首个国家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19年对其进行修订(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标准(GB/T50378—2019 )首次将绿色金融服务与绿色建筑联系起来,明确: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应对节能措施、节水措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进行计算和说明,并应形成专项报告。需要注意的是,依据新标准,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通过绿色建筑预评价(预评价不授予标识),向相关部门申请发行绿色债券。但项目投入后的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管理办法、评估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无法及时了解和监测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是否符合绿色标准。
四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尚未对绿色建筑实行差别化政策。绿色建筑是政府鼓励的一类房地产行业节能减排“产品”。欧洲、东盟各国家、地区鼓励建筑企业和投资商采用绿色建筑作业模式。新加坡还制定了强制性建筑环境标准。在此推动下,欧洲2018年投向建筑领域的绿色债券规模占比达25%。东盟2019年的这一比例为34%。相比之下,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尚未将绿色建筑开发与一般房地产开发进行区别处理,未能将住宅、商场、写字楼和酒店等民用绿色建筑明确列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使得审批部门不敢批准房企以绿色建筑项目申请发行绿色债券,商业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不敢或不愿支持绿色建筑开发,交易所也难以支持绿色建筑开发公司申请发行绿色公司债券。
三、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基础性机制,加快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为促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尽快落实绿色债券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推动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
一是不断推动绿色债券品种创新。借鉴供应链金融的经验,探索缓解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信用担保问题。结合绿色建筑行业的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可基于大型房地产企业为风险控制主体,通过绿色债券产品的创新设计,要求募集资金必须用于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绿色供应商应付账款支付,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房地产开发建设产业链中的绿色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一方面缓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可防止由于大型房地产企业付款账期较长而“拖垮”、“拖死”绿色中小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二是加大对建筑行业绿色债券发行机构的激励政策。借鉴国际绿色美元债监管经验,允许民用绿色居住建筑、绿色公共建筑、绿色工业建筑都可作为绿色债券募投项目。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债券贴息、基金注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实施绿色建筑项目。鼓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建筑行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鼓励发展地方市政债和绿色市政债,支持地方新建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绿色改造。探索采用知识产权、预期绿色收益质押等增信担保方式,支持建筑行业申请绿色债券。
三是规范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投向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相比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主要特征体现在其“绿色性”上。目前我国绿色债券在支持绿色建筑项目上存在一定的基础性评估缺失,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投向绿色建筑的绿色债券效益评估、透明度和安全性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建议在我国缺失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管理办法、评估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的背景下,可允许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将中国实际和境外评估方法有机结合,出具专业可信赖的绿色认证报告,助力绿色建筑企业申请发行绿色债券。同时逐步加大我国绿色债券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健全绿色债券评估体系,明确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进一步规范绿色债券有序发展。在实践操作中,鼓励所有绿色债券进行发行人认证和债券存续期间的定期认证。
四是丰富绿色债券投资主体,提高市场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基金机构及其他投资性计划、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社会公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推动协会自律组织引导机构投资者对绿色债券进行专业价值判断,实现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培育一批专业绿色债券投资机构,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推广。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骏绿网直播回顾:宝安区节能宣传周“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线上主题培训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公共场合通过通风防范病毒传播的思考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