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火速围观!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学生组入围作品名单揭晓

火速围观!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学生组入围作品名单揭晓

时间:2021-12-13     作者:seven     来源:骏绿网     阅读:43372

文章摘要: 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于7月1日正式启动,至11月10日作品征集截稿,省内外12所高校积极参与到本次大赛中来,共收到39份参赛作品。现公布学生组入围作品名单

导语:校园绿色生态建设,关系着上亿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已成为全国大力推行的重点工作。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理念,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使校园建筑更具人性化。

东莞市绿色建筑设计比赛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5届,旨在为学生、社会设计团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展示东莞市设计团队绿建设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东莞市的绿建设计综合实力,赛事得到了专家学者、绿建同仁、高校师生等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生组

奖项说明

● 奖项设置:本次比赛共设置两大类奖项,一类是学生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创意奖2名;个人风采奖2名;另一类是指导奖:优秀指导教师奖5名;优秀组织奖5名。


● 获奖金额:一等奖奖金10000元;二等奖奖金6000元;三等奖奖金4000元,创意奖奖金3000元;个人风采奖奖金2000元;优秀指导教师奖2000元。

东莞市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于7月1日正式启动,至11月10日作品征集截稿,省内外12所高校积极参与到本次大赛中来,共收到39份参赛作品。通过来自大湾区各市行业大咖、专业高校学院专家评审团的细致考评,分别对本次大赛学生组参赛作品进行初、复评,从创意性、可行性、完整性、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功能性等不同角度,逐一进行仔细、严格的评审。现组委会根据大赛规定,将名单进行公示,学生组入围作品总共20个(名单为随机排序,不代表排名):

入围作品1

作品名称:江边一叶舟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小琳

项目成员:李蓉庭、袁章梦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寒溪河边的小学,要像寒溪河边的一叶轻舟,载着人们的期望随时准备扬帆起航。根据场地功能,形态,产业,气候等空间特征,场地内的校园被定位为:重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回应城市公共环境,实现自然、科技与校园建筑的交互,拥有多功能复合的公共建筑的绿色小学。将场地周边的自然要素引入校园,将社会功能融入校园,实现绿色校园与郊野公园双重功能的叠加。让开放,自然,柔和,科技的校园成为实现城市,社会,儿童等多方受益的重要场所。

入围作品2

作品名称:窗之校园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瑶    

项目成员:肖菁琳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本次的参赛作品名为《“窗之校园”——东莞36班小学设计》,以项目场地条件为基础,在满足主办方规定任务的情况下,针对现有小学存在的问题,依照小学生的意向志愿,确定了以“窗”为主要概念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以下三点:气候之窗——感受风与自然;景观之窗——利用场地现有景观与人造庭院;活动之窗——公共空间多功能,激发活力。

入围作品3

作品名称:居岸·游园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梁庭耀    

项目成员:刘玥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主题为“居岸·游园”。方案场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寒溪河河畔,为呼应周边环境,在建筑形态上,小学以及体育馆屋顶采用曲面衔接高差, 形成波浪般参差之感,在看台和操场,内部廊道和中庭上有河畔观岸之感。学校和体育馆均为闭环状,加强各个功能间的互动和联系,学生在其中自由穿梭,畅通无阻;同时,置入生态自然因子,游览校园的同时可以和自然亲密接触,将“园”真正融入到学校中去。

该方案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地形特点,引入自然元素并融入廊道和庭院,形成天然生态学堂和互动平台。底层架空、百叶遮阳、倾斜天窗,并且引入绿色建筑的技术,通过绿色建筑模拟以达到良好的使用状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入围作品4

作品名称:活绿纽带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彭佳欣    

项目成员:高雅清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活——共享空间;绿——绿色理念、技术、建筑、学习生活方式    

纽带

含义一:底层架空的开放共享空间作为纽带,将寒溪河、校园、公众串联景观引入视线,场馆分时段公众开放

含义二:二层及以上的教学共享空间作为纽带,将教学区、共享区、生活区、活动区串联纽带作为轴线便捷联系组织师生活动空间。

该方案希望将共享空间作为纽带,贯穿在整个校园之中,同时形体的穿插形成自然、种植、下沉三大庭院,人工与自然元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活跃空间,能与自然相亲近。建筑设计通过合理布局与绿色技术的运用,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目标。

入围作品5

作品名称:Green Wander

所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杨馨瑶    

项目成员:叶苗扬

指导老师:王静

作品简介:

通过对东莞市的气候分析以及对场地周边的分析,最大程度回应场地本身的条件,利用场地的高差营造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空间。体育馆采用简洁的体量,运用一系列被动技术营造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在总平面上与校园形成呼应关系。通过软件模拟细化立面构件,适量采用主动绿色技术,如空气源热机加热泳池以、光热板加热供给洗澡间的热水。

入围作品6

作品名称:垂直魔力盒

所属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系

项目负责人:陈睿    

项目成员:李乐恒、范孟辰、张翔

指导老师:吉慧

作品简介:

建设场地局促紧张且极不规整,如何合理巧妙地安放36个班及配套功能空间是对建筑师非常大的挑战。本方案总体规划顺应场地,主入口位于东北角,利用高差实现人车分流。以人为本的临河开敞地为学生自由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朝向寒溪河的Y字形教学楼最大程度节约用地,在西端与长方形的体育综合体有机连接,形体舒展有分有合,形成多个适应岭南气候的生态庭院。教学楼横线条的深挑外廊层叠开敞,间断植入空中花园和垂直绿化,和绿草茵茵的屋面运动场浑然一体,为学生提供安全绿色、自然健康的校园环境。

垂直方向的功能混合叠加是应对用地紧张和高强度开发的良策,体育综合体的设计构想既能合理保证校园必需的配套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综合体就像一座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垂直魔力盒吸引着学生来这里收获强健的身体、放松愉快的心情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综合体既包括室内高大宽敞的游泳、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空间,也包括室外屋顶开阔平坦的200m标准跑道、5人足球场的露天运动场地。另外,综合体首层还复合了学校食堂和架空活动区等功能,东面与教学楼平台多层相接,其它面与校园开敞场地有机衔接。综合体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东莞湿热的气候特点,被动式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底层架空、自然通风、中庭拔风、遮阳隔热、屋顶绿化、双层表皮、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将大空间建筑的能耗降至近零状态,使体育馆充满了活力又高效节能,简约新颖的建筑造型也是西侧城市主干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入围作品7

作品名称:城市下的农场乐园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禹龙

项目成员: 陈泽欢、李泽延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作品名为城市下的农场乐园,城市是对整个校园布局和内部高架桥元素的解读,农场是作为主要的绿色环境总体策略,乐园是校园对于儿童的展现的形式。此次小学设计位于东莞市余屋社区范围内,主要服务对象为余屋社区的人群。由于该社区以工业发展为导向,导致了该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为了打造未来绿色校园为导向的校园,引进了互动式农场来为学生群体提供教育,为该区域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主要的策略为通过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行为成长曲线的研究,划分出不同的教学空间并与“城市高架桥”空间的组合,打造属于学生的城市校园农场。该建筑既满足了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需求,又共享于城市本身。

入围作品8

作品名称:聚落校园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鹏达 

项目成员: 陈芷欣、梁佰燚、卢泯潼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方案选址在广东东莞东城余屋社区,西侧毗邻莞龙路,北侧和东侧被寒溪河所环绕。周边建筑多为大尺度工厂,整体环境给人冰冷、枯燥之感。

故本方案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尺度亲人、有趣的校园,以“家”的单元塑造亲切感和归宿感。为营造聚落之感,方案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分散的三组团布局。班级单元将教学空间和午休房结合,引入模块化设计概念,顺应场地边界将场地划分为2mx2m的网格,立体化后形成2mx2mx4m的模块,通过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班级单元。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同时结合自然通风,屋顶绿化,雨水收集,水平垂直遮阳百叶、降噪玻璃窗、太阳能光伏板等技术,从而实现绿色、生态、童趣的小学。

入围作品9

作品名称:叠院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李子傲 

项目成员: 谢宝贤、刘雪甜、黄启豪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项目基于场地地形以及小学学生行为等为设计出发点,设计了层层叠落的建筑形态,为使形态轻盈、富有变化,设计曲线的层层叠落的楼板,使得建筑形态像是有机地自然生长在场地中,各个教学楼与核心服务楼间通过廊道连接,使得建筑体块能够有及串联在一起,使得整体散落在场地中却还拥有联系,因操场结合体育馆设计,操场整体抬高,学生可通过连廊直接到达操场进行体育活动。在平面上,各个室内空间皆采用六边形及其变体的形式组织,相较于传统四边形教室,有更多的采光面以及能够组织更多丰富的功能空间。

入围作品10

作品名称:绿色校园 同心共建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丹丹 

项目成员: 黎越彤、黄家敏、谢志钊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场地北面高五米,竖向利用高差做双首层,并抬高建筑中庭以创造出 多种不同空间体验。我们以学生的日常校园行走路线为出发点,设计了一条学生 流线“教室-操场-食堂-午休室-教室”,该流线能同时满足学生全天候的通 行。与普通校园不同的是,我们将操场抬高五米,与首层同高,并向下挖出适合 室内球馆的场地,四周不设墙,以柱支撑,确保球馆的采光通风。而地下球馆又 与教学楼间的开放空间相连,鼓励学生在这个有界但开放的区域亲近并发现自然。教学区的布局为教师办公室均匀分布在每个楼层的三个部分,近邻班级教室,教 师方便管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体验。普通 教室正向南北朝向,确保有更好的采光通风,其与建筑形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则作 为教室的阳台,兼顾阳台,遮阳,绿化的功能。

入围作品11

作品名称:豫园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刘星宇 

项目成员: 梁浩坚、黄钟康、林东龙、李树滨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我们的作品名称是——豫园。首先是我们的主题围绕着中心的五个圆展开,这五个圆是学生活动的的主要空间;另外“豫”字通愉,有愉快,幸福的意思,同时又通相遇的“遇”,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我们的理想校园中愉快地玩耍,希望他们每次在圆上奔跑遇见美好的事与物。

“豫园”的理想是,让学生乐于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自己或者和同学一起探索,或者在课间短暂的休息可 以带给他们很好的放松条件,于是我们首先要使得公共的活动空间要与学习空间不能太远,并且通过用圆和方形的建筑体块进行交叉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圆与圆的交错,圆与建筑的互相渗透。在我们的圆上,我们希望发展圆的向心性,凝聚学生,甚至是老师(圆上面有师生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户外空间的趣味,利用圆的流动性,没有终点,意在告诉他们学习也是学海无涯的。

我们在建筑上不仅大面积的引入绿植——既我们的庭院中的地景和屋顶花园,也采用相当多的绿色技术,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减少耗能,配备绿色充电桩等,以营造优美生态校园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我们的理想校园中愉快地成长。

入围作品12

作品名称:跑向十分钟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杨志雄 

项目成员: 陈嘉威、崔杰辉、陈子聪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本团队竞赛方案主题为“跑向十分钟”,设计上,团队专注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天性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健康,旨在利用空间与动线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有效地去影响现今普遍存在的“小学生课间不活动以及被禁止嬉戏”的现象。小学生一般是处于6-12岁的年龄,是幼儿园的衔接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特征。他们是要经历从个体到有集体意识,认知到学习,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他律到自律,刻板接受到有目的性的转变,他们需要不断地从学习状态和放松状态之间切换,而这些行为的间隙需要由课间时间来穿插。所以我们提出,从教室出发,每个教室都具有班级图书角和景观阳台,为学生提供近在咫尺的放松空间;走出教室有宽敞流动错落的走廊,每一层走廊的尽头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而三个椭圆围合形成的三个庭院不仅为低层教室提供活动场所,也为高层教室创造良好景观;教室与体育馆之间有直达的连接平台或坡道,高效便捷;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尺度的中庭和采光井山丘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的始末,我们一直坚持着营造健康舒适以及趣味丰富的空间,使教学空间活跃起来,学生身心思维开拓起来。

入围作品13

作品名称:隔岸书声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叶家润  

项目成员: 陈敏婷、郑世霖、王泽文、曾祥熹

指导老师:王频、卢素梅

作品简介:

通过参考系列对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结合小学生快速发育成长的身体及其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改变,我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需的成长空间各不相同,而小学生心理成长与其生活的空间领域有着密切影响。为了适应不同成长阶段所需的差异化空间,我们提出了成长岛的设计概念,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形成了低中高年级三个成长岛,塑造为适应不同成长阶段所需的差异性空间。

入围作品14

作品名称:山溪连源·连园·连绵

所属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

项目负责人: 温锦娴      

项目成员: 李诗霖、林晓丹、韦捷、张钒

指导老师:陈璧璇、张璪

作品简介:

校园,是学习的天堂,友谊的殿堂,是孩子们无限快乐成长的世界,不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还要打造增添无限乐趣的共享交流空间,在校园整体规划中,通过空间设计开敞式连廊,人员在廊上流动,汇聚到一个个模块化交流共享空间,提高步行效率和通达性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为学生、老师、家长之间提供沟通的平台,让教育与乐趣汇聚于此,在校园的每一处散发成长的活力。

入围作品15

作品名称:后疫情时代田园式自由开放校园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林俊杰    

项目成员:  周桂文、张于熙、周林、王雅婷

指导老师:骆超、曾辉鹏

作品简介:

本设计充分考虑后疫情时代下的校园师生健康的工作生活空间,形成田园式自由开放校园,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行为对使用空间的不同要求,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合理,造型活泼明快,营造宜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创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临近操场的每层教学楼设置多方式种植区,可以使每位学生接近自然,身处田园感,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入围作品16

作品名称:衔接“绿色垂直”校园

所属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 肖美玲    

项目成员:  沈苑鸿、张嘉慧、陈翠玉

指导老师:林超慧、曾辉鹏

作品简介:

为了更高效地使用空间,利用场地坡度设计停车场与部分地下建筑,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合理进行场地规划。在用地紧张的前提下,将教学、生活、运动、行政几大组团灵活布置,内设下沉广场等绿色共享空间。考虑通风、采光的因素,建筑采用绿色技术减少能耗,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打造绿色共享校园。

在体育馆设计中,以灵动并具有曲线美的“鱼”作为设计理念,立面采用裂纹形式的长窗作为“鱼鳞”,曲线型的屋顶更加体现出体育馆的美感。建筑以框架结构和桁架结构相结合,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外立面加以绿色材料构造。主次入口分别以大台阶和长坡道作为引导,流线清晰,功能明确。

入围作品17

作品名称:梯田里的绿色秩序

所属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项目负责人: 吴佳仪     

项目成员:  许泽鹏、林玮权

指导老师:胡向淇

作品简介:

本设计项目亮点:屋面绿植隔热蓄能设计、结合蓄水池设置雨水灌溉系统、露天停车场设置渗水铺砖,降低城市径流量、提高项目绿化面积、配置人性化设施。

项目创新点:适应性立面设计:结合BIPV模块设置在朝南立面,作为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城市市政输送电力;南侧退台形体与太阳能板结合,可作为遮阳板吸收太阳辐射;体育馆通过形体设计引导自然通风,形成穿堂风;礼堂用金属拉丝网布置植物墙,有利于室内隔热蓄能。

入围作品18

作品名称:小学体育馆设计

所属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项目负责人: 江月明     

项目成员:  李世文、方嘉旋、刘洋、张锐斌

指导老师:

作品简介:

本案涉及的主要建筑功能有:教学楼、文体楼、连廊、地下室、报告厅、体育馆等。设计以回字型型的模式布置在基地东侧,为各个教室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4层教学区沿南面主中庭展开,与生活运动区互不干扰。北面L型建筑与报告厅、体育馆结合形成文体综合楼,方便使用。

立面设计:整体造型设计中,沿校区外围的建筑展示面采用与保留建筑相似的建筑语言及体量组合, 强调整体、统一的形式感,打造学校完整的对外形象。校园内则在统一中寻求自由活泼的变化 ,利用趣味的楼梯、变化的花池、文化连廊,强调静与动、统一与变化的对比,以此促进多种学习、生活交流的产生。完整建筑形体、精心的细部设计、自由的连廊等建筑元素一起,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朝气蓬勃的学校气质。

入围作品19

作品名称:GREEN STAGE

所属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杨凡     

项目成员:  杨晓晔、刘玉婷、朱彬豪

指导老师:余磊、沈鹏元、王墨晗

作品简介:

小学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重要载体,孩子们在校园内的健康成长问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也是家长着重关注的问题,而且校园建筑存在着人员密集、功能多样、系统复杂、能源消耗大且管理方面有其独特的需求特点,因此绿色校园的设计成为了现在校园设计的重点。该项目从小学生喜欢在户外活动的天性出发,通过对校园主体建筑屋顶与地面的结合以释放更多更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给学生。同时结合东莞气候特征以及场地周边环境要素,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并进行模拟分析以形成绿色舒适的校园环境,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保证学生和教师健康、高效的工作,让孩子能够在该校园内健康成长,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入围作品20

作品名称:游学山水

所属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项目负责人: 黄佩莹     

项目成员:  叶泳仪、吴晋轩、陈怡胜

指导老师:余磊、沈鹏元、王墨晗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本作品旨在营造宜人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接触学习自然节能的机会,以“山”“水”概念引出校园整体设计。其中“山”指利用模块化的手法将绿植景观置入教学区,“水”指运动区与寒溪河呼应,为校园提供多样活动场地。“山水”之间通过丰富的活动交通景观串联对应。本作品以被动式设计与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密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绿色策略,并与整体设计相结合。

恭喜以上入围作品

后续奖项会花落谁家?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下期我们将公布社会组作品入围名单,敬请关注 !

编者语:绿色校园建筑设计与改造是绿色校园研究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社会对绿色校园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也随之逐渐增多,未来,也希望与业界人士一起搭建和共筑绿色校园,助力绿色建筑设计比赛成为东莞城市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的新名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绿色装配第一直播-骏绿网


骏绿网绿色建筑专家库,诚意邀请您的加入!

【骏绿有约】绿色建材分享:广西净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绿色湾区,零碳未来——第一届全国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

绿色建筑资深专家 | 丁志坤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踩盘日记】什么样的绿色建筑,能让居住拥抱自然? ——探访华侨城豪宅·新天鹅堡

近期直播回顾:   

11月16海报.jpg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

标签:
绿色建筑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