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绿色建筑是什么?看看它们怎么说?
绿色建筑是什么?看看看它们是怎么回答的。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绿色建筑”的定义逐渐被清晰,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建筑设计摆脱了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结构等方面的考虑,逐渐地走向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看待,而更被视为生态循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你们心中的“绿色城市”吗?
随后,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2004年,中国启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至今,“绿色建筑”及相关话题已被普及并被提倡、运用。除了建筑领域的从业者关注它外,更多的市民大众也意识到,“绿色建筑”与自身居住的城市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建筑师是城市的设计者,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城市的保护者。
2017年7月15日,一场关于“绿色建筑与城市未来”的思想聚会在成都远洋太古里方所书店圆满落幕。作为“新川杯”四川省第二届绿色建筑·创意竞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主题为“New Green 城市新绿”的思想聚会主要探讨绿色建筑与城市,涉及建筑、城市、生活方式等话题。
本次思想聚会邀请到来自成都、香港、新加坡、伦敦的五位知名建筑师,包括香港建筑师冯国安先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艺先生、新川创新科技园景观规划负责人邓佳女士、伦敦AA建筑联盟学院建筑系主任斯图尔特·多德(Stewart Dodd)先生及全球访校(AAVS)导师吕锐先生。建筑师们除了带来精彩的个人演讲,还与三百多位观众互动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五位建筑师眼中的未来城市
“环保要做减法,要减少空间浪费,提高空间使用率。”
来自香港的建筑师冯国安先生演讲之初就抛出自己的观点——环保要做减法,要减少空间浪费,提高空间使用率。由此他给我们展示了高效利用空间的典型代表城市——香港。
从户型紧凑、居住密度极高的唐楼,到房价夸张、空间浪费严重的私人住宅,再到人均生活空间仅有五六平米,厨房卫生间就在一起的公共房屋,冯国安让大家看到香港居民最真实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状态。此外他提到为出狱人士改造甦屋的经历,在狭小的隔间里,床位、书桌、椅子、衣柜一应俱全,还配套独立卫生间。“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空间,让人们哪怕住在极小的空间也能获得生活的乐趣。”
“空间是重要资源”这个思想是他最希望传递给人们的,如他所说,“中国把资源做得很大,很多夫妻两个人就住了很大的空间,这完全是浪费,其实把小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真正的绿色不在于建筑,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生活方式上把生活要求定位为必需。”
“建筑应以重量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高度。”
刘艺曾设计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都地标建筑,比如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广电中心等。他认为真正的绿色可能是看不见的,从政府到厂家,他们给出的绿色承诺,大部分是语焉不详,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技术可以实施。普通人的习惯认知往往存在误区。如何去统一并把评价建筑的标准引向绿色,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事情。
关于绿色建筑的衡量,他提出:“建筑应以重量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高度。”从建筑物质材料的选择、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到城市集聚度和总体环境效益考量,绿色的概念在微观与宏观层面都需要实践中的智慧。而在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认知这一点上,他与冯国安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分享中国西南设计研究院最新的办公楼时他说到:“建筑应该是灵活性、可变化的,空间使用率高就是绿色建筑。”
“成都人是吃府南河水长大的,新川园区也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新川之水。”
新川创新科技园景观规划负责人邓佳女士在主题为“未来街区与传统温度”的演讲中提到汉堡、柏林、新加坡、芝加哥的绿色街区与老成都相遇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已经在新川创新科技园被实践。新川园区打造了一种“小街区”的生活模式。以“城市像素”为规划理念,强调人性化、小尺度混合的功能分区,路网密度达到10km/km⊃2;,远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其中成都的平均路网密度是6.3km/km⊃2;。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邓佳表示,成都人是吃府南河水长大的,因此新川园区也把水做作为规划中的一大要点。园区西边有污水处理厂,通过管道的形式将处理后的水输送到到4个湿地公园以及新川之心,再向园区外流去,实现了绿色的水系统循环。在邓佳女士的描绘下,一个处处体现着“绿色”的新川园区跃然眼前,本次思想聚会主题“城市新绿”有了清晰的定义。
“把可生长的建筑材料带到我们眼前,让我们发现另一种“绿色建筑”的可能性。”
伦敦AA建筑联盟学院建筑系主任斯图尔特·多德(Stewart Dodd)先生以及全球访校(AAVS)导师吕锐先生共同探讨了“前沿建筑与绿色未来”。
作为前沿的建筑学院,AA更愿意做破局者而不是基于现在标准下墨守陈规的设计人,吕锐提出:“做可以‘吃’的绿色建筑”,关于这个奇思妙想,他和斯图尔特·多德和我们分享了在食物中寻找建筑创新灵感的Ants on a shrimp项目,把可生长的建筑材料带到我们眼前,让我们发现另一种“绿色建筑”的可能性。
而斯图尔特·多德关注的建筑议题也是十分多样化,他的作品被发表于50多个不同国家的出版物。包括公共住房和环境友好设计等。关于成都,斯图尔特·多德提起AAVS去年在成都做的一个项目——利用简单的PVC管和木板,为成都居民搭建起一个有意思的公众互动装置。绿色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创新上,旧材新用,其实也是“绿色”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
建筑师如何因地制宜地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与地方自然条件、人文特色相结合,在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满足使用者舒适性需求,是他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今,“New Green 城市新绿”思想聚会的召开,不仅为建筑师们探讨城市与建筑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也让城市居民深刻感受到城市、建筑和人之间的联系。
除去一般意义上的栽花种草、屋顶绿化、园林景观,“绿色”是指生活方式及精神上的绿色,更是一种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的组合——建筑过程中如何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如何不去破坏基本生态平衡。
“如今的成都远远没有自己儿时那样的绿色,但我相信,城市是在不断变化与进步的,未来一定会是绿色的,现在的新川正在为此努力。”
更多关于绿色建筑请关注骏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