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中央纪委发布|海绵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国方案”

中央纪委发布|海绵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国方案”

时间:2022-06-30     作者:KIKI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阅读:34391

文章摘要: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自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连遭强降雨过程侵袭,具有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多省区雨量达历史同期前列等特点,福建、广东、广西等3省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研究表明,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蓄水防汛功能。5月26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公示》,拟将秦皇岛、晋城、呼和浩特等得分前25名的城市确定为第二批示范城市。

今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海绵城市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建?海绵城市能否终结“城市看海”现象?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围绕老百姓“房前屋后”的问题,动态消除积水点

提起城市水环境,居民们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城市水环境能否进一步改善,让河湖湿地不再有刺鼻的异味?老旧小区内涝积水问题如何解决?遭遇极端降雨时,能否避免“城市看海”?

“我的需求很简单,下雨天出门鞋子不会浸湿,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积水。如果还要更进一步,那就是身边绿化能够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江苏省无锡市河埒街道居民张国胜说。

无锡,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气候适宜、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水域和绿地占比超过60%。2021年,无锡市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1年绩效评价结果,无锡位居5个A档城市之列。

无锡市聚焦城市雨洪管理,探索形成了“流域层面洪涝统筹、城市层面蓄排平衡、运行管理联排联调、涝点治理一点一策”的城市内涝治理模式,建立“易涝点年内动态消除”机制,城市整体防涝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463.7万吨/年,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42.3%。截至2021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6.2%,超过国家既定的20%进度要求。海绵功能正成为提升小区环境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增强居住舒适性和提高抗涝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滨湖区为例,海绵城市成为贯穿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理念。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与“生态湿地公园”相融,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并成为地区河道水网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华晶新村宜居住区改造项目建设结合场地条件,采用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玻璃轻石和移动花箱等海绵措施;河埒社区亲水小游园,结合场地建设条件及项目建设方案,选择了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凹绿地、植草沟等海绵措施。截至目前,滨湖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现状建成区总面积的25.3%,蓝绿共融、城水共生的生态图景逐渐清晰。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关系的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无锡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雪峰表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老百姓“房前屋后”的问题,聚焦城市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动态消除积水点,以海绵城市理念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水环境深度治理,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持续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营造诗意栖居环境。

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

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缺口的马路牙子”,下凹式绿地、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如今的海绵城市,有了这些“秘密武器”后,小雨无需担心湿鞋,道路积水现象也有了很大改善。通过“海绵体”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既可缓解径流高峰,减轻管网防洪排涝压力,防治内涝,雨水还可回收再利用。

“我们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陈雪峰介绍,结合城市发展“大盘子”,无锡不断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式”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在改建、扩建项目中,采用“项目+海绵”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协同解决内涝积水问题、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设施不健全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新建居住社区、市政道路、广场绿地、城市水系及新建园区、成片开发区等,则高标准、全方位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一批海绵化优质生态产品,为群众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4月,《无锡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系列文件出台,为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排定了施工图。《行动计划》明确了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治理、排水管网及场站、能力建设等6大类项目的建设任务,共计安排工程类项目366项。

如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屋面维修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的可设置屋面雨水限流排放设施,增加雨水收集设施,排水管网改造应完善和疏通污水、雨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保证排水畅通。公园绿地类项目,要求步行系统、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绿地内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通过竖向优化设计,为滞蓄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又如,滨水绿带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应建设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设置植被缓冲带,以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

海绵连片,生态效益才能放大。就在今年,无锡各区将至少形成一个具有连片效应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从地下管网改造到屋顶绿化,从河湖水修复到建设街区雨水花园,已有运河湾、火车站南广场、原锡兴钢厂等9个片区在改造提升计划中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结合房屋、道路、广场、绿化设施建设打造综合海绵区域,逐步在片区内形成连片海绵区。

许多城市同时面临“水多、水少和水脏”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加以解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认为,我国许多城市同时面临“水多、水少和水脏”的问题,三者分别指向汛期内涝、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住建部于2014年10月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同年12月,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启动,共有16个城市入选。

根据住建部2018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海绵城市建设“应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水体黑臭等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黄国如认为,其实质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它和近年来提出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一脉相承。

“如今广泛应用的低影响开发理念,是指城市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冲击,通过一些措施促使其恢复到原有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黄国如告诉记者,“传统的排水模式是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则是基于‘渗、滞、蓄、净、用、排’方针,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进而实现更宜居、更安全、更节能、更生态。”

通俗来讲,海绵城市措施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小海绵”,即狭义上的海绵城市措施,强调源头控制,通过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和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来控制降雨期间的水量和水质,减轻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主要针对频繁发生的小雨事件。二是“中海绵”,对应的是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通过管网泵站、地下深隧工程和大型调蓄工程等使雨水排放或滞蓄,可缓解遭遇中大雨事件的城市内涝。三是“大海绵”,即把城市周边的乡村、农田、河湖湿地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使城市的涝水有地可排。

黄国如指出,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来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绿、灰、蓝”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对应“小海绵”,可减少暴雨径流量、延迟暴雨径流峰现时间、有效去除径流污染物、补充地下水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水质、减缓洪涝。灰色基础设施对应“中海绵”,强调尽快将通过绿色设施处理后的径流排到蓝色设施中,发挥好承上启下作用。蓝色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河网水系这个最大海绵体的巨大调蓄功能,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蓄排水,从而调控水量。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强调源头和末端结合,地下和地上结合,绿色、灰色和蓝色结合

对于城市内涝,人们并不陌生。对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目标,住建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的强降雨,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

先看城市内涝的成因,暴雨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改变了当地降雨条件,一些城市存在“热岛”“雨岛”效应,水汽更容易凝结,增加了暴雨形成的可能。

此外,城市下垫面变化也是一大主因。随着城市扩大,原来的农村郊区变为城区,即不透水面积增加、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退,加剧了暴雨洪水的形成。此外,还包括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开发建设缺乏长期规划,排水标准过低,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建设,排涝能力不足等。

城市内涝防治究竟难在哪儿?黄国如认为,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暴雨频发的大背景下,叠加我国城市化进程,放大了灾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老旧城区因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土地稀缺、拆迁成本高昂,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高密度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排水管网升级改造也举步维艰。“不过,我国历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家的时间表,2035年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黄国如说。

海绵城市虽然已在国内推进了八年,但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仍属新生事物,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比如,过去大多强调末端治理,所有的问题都放在河道、污水厂、河湖湿地来解决,事倍功半,如今各地意识到,只有控制住源头,做好社区单元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再改造好管道、河道、河湖湿地,综合施策,方能事半功倍。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源头和末端结合,地下和地上结合,绿色、灰色和蓝色紧密结合,而不能简单地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狭义的低影响开发划等号。在专业融合上,需要市政、水务、水利、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管理等各个行业高度融合,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专业应紧密结合、协同作战,决不能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真正解决我国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复杂水问题。

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绿色装配第一直播-骏绿网


最高11亿!2022年全国及各省市海绵城市补贴政策汇总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印发《关于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骏绿网直播回顾】2022年东莞市建筑领域节能宣传月及第七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启动仪式暨第六届绿色建筑设计比赛颁奖典礼活动

【骏绿网专家入驻】绿色建筑专家 | 汤文健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骏绿网专访】助力绿色发展!骏绿网专访上海银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若冰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

标签:
海绵城市
绿色建筑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