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深圳以“三天一层楼”的魄力,为彼时的中国打开市场经济大门。时至今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下称“市工务署”)也在先进建造体系的打造中寻求提速增效的有效路径。
日前,深圳市工务署首次发布《政府工程2020先进建造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绿色建造、快速建造、优质建造、智慧建造4个方面构建政府工程先进建造体系,助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快速建造体系作为先进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效建设、工期合理为主要特色,贯穿于项目前期设计、报建、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建造阶段。它不仅意味着施工速度的提升,更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对整个施工质量实行严丝无缝的把控。
深圳市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传统的建造体系,市工务署致力打造的先进建造体系从先进技术层面汇总了正在运用及未来将运用的先进建造技术,并从管理层面梳理了市工务署成立16年来的管理机制和经验,形成了具体的管理措施,两者有机融合有助于根治不断发生的建设工程质量通病。
夕阳下的深圳宝安机场T4航站软基处理工程施工现场。
深圳气象梯度塔:
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突围
速度的背后需要质量支撑,快速建造体系的目标是追求“速度与质量并行”,装配式建筑因此成为这种体系中最具实操价值的作业模式。
如同组装宜家柜子一样,将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科学合理地组织装配,流水线高效作业的特点,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形成建筑信息模型(B IM )。这也意味着,技术突围是装配式建筑保质提速不可或缺的条件。
2017年2月投入使用的深圳气象梯度塔,是市工务署实现这种技术突围的一个典型案例。深圳气象梯度塔的桅杆塔高达356米,高度超过国家验收规范。计算下来,整个气象梯度塔需要几十节的桅杆拼装在一起。如果其中一节的安装时只偏差了一毫米,那么几十节安装下来,到达塔顶,就是好几厘米的偏差,塔就会建歪。这个精度怎样才能控制好?经过精心研究,市工务署和参建单位自主设计了针对气象塔的起吊设备并制定了经全国专家评审的铁塔安装方案。
为有效控制误差,生产构件的加工厂专门引进了高端数控设备进行监控。在桅杆预拼装的时候,就采用齐拼三节桅杆,拼好运走其中一节,剩余两节与新的一节再进行预拼的方式,通过每次拼装的累计偏差,将前一次的拼装偏差算入下一次的计算范围,通过数次纠正,最终实现铁塔垂直度20-30毫米的精度(设计要求垂直度偏差为120毫米)。
除了塔的构件,组装时的密切配合也是这个项目的一个难点。比如,张拉牵绳的时候,一旦塔体受力不均,工人拽拉纤绳时便有极大的倒塌风险。因此,需要塔上有高空作业的指挥,塔下也有指挥,边上有人控制卷扬机,还有控制提升设备的指挥,远一点又有人负责监测。
深圳市工务署请到工龄十载、极为专业的工人团队,通过整个团队从四个方向同一时刻、统一频率的牵拉,彼此高度契合,最终达到高精度完成作业的效果。
要完成这座前所未有高度的铁塔建造,达到建完365米,只偏差2至3厘米的目标,背后是市工务署既严格又灵活的管理。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甚至一开始都没有验收规范可遵循,很多问题只能用开创性的、灵活的办法解决。”市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工务署是一个专业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部门,在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在调研、论证、邀请、选择专业机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工程管理方面,工务署充分起到调研、引导、遴选、激励的作用。
正是市工务署这种严格管理、灵活处理的原则,造就了深圳气象塔这座国内前所未有的建筑。作为亚洲最高的桅杆塔,深圳气象梯度塔最后获得30多年来中国钢结构领域最高奖的唯一金奖。如今,深圳气象梯度塔已经正常运行,收集大气污染源动态、风、雷电等方面的数据,为科研及城市安全提供真实的数据。
深圳市二儿童医院:
22天完成详勘,合理缩减工期
8月31日,一场主题为“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讲座在市府二办揭开序幕,以3大引领、4大建造体系、5大管控保障机制打造的深圳市工务署2020先进建造体系首次深入地走进公众视野之中。
相比传统的建造体系,市工务署正在构建的绿色建造、快速建造、优质建造、智慧建造四大子体系,从先进技术层面上汇总了正在运用及未来将运用的先进建造技术,助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
其中,快速建造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开启深圳政府工程提速增效的新一轮建设转型。以往的建筑施工,一般采取先主体、再装修、最后收尾的“串联”式流程。而快速建造体系下,市工务署在项目前期设计、报建、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建造阶段,就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建设。
通过“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化,施工工业化,建设并联化”等重点举措,遵循“策划先行,基础先行,市政先行,绿化先行”的规则,使得各分项工序并联或提前串联。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工序上的时间差与空间资源,快速建造体系实现了项目快速建设,合理缩减建设周期。
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便是快速建造体系的典型案例。从5月23日-6月13日,进场之后仅用了22天,市工务署就完成了这个建面为306677平方米的项目详勘工作,最高一天投入钻机25台,钻孔19个。
根据市工务署的介绍,如此迅速的详勘速度,主要采用了三大妙计。第一是计划先行,在5月23日上午抽签确定详勘单位后,市工务署立即组织详勘单位在当天下午现场踏勘,并召开工作会议,要求施工单位立即编制并上报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第二大法宝是沟通与告知,以此避免矛盾,创造有利条件。为赶上原计划,市工务署还组织施工单位全面投入人力物力。
相比往常半年至一年的详勘时间,深圳第二儿童医院无论是详勘速度,还是成效都更胜一筹。9月22日,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顺利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北环电缆隧道
与机场T4航站软基处理:
攻破自然考验,实现保质提速
如果说,深圳气象梯度塔的集中建管是快速建造体系下技术突围的典型案例,那么,北环电缆隧道与机场T 4航站软基处理两大工程,则是市工务署想方设法攻破自然条件考验、保质提速的“代表作”。
深圳中心区域的用电一度十分紧张。长约24公里的北环电缆隧道工程是深圳发展城市电网的重要工程。然而深圳北部路网交错,隧道工程必须要穿越地铁3号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地铁4号线、广深铁路等。市工务署项目组相关负责人用“困难重重”来形容面临的状况。
项目自开工以来,市工务署和各参建单位通过精心策划,精细化管理,频频克服项目线路长、协调量大等困难,多次安全下穿重要建(构)物。
隧道在梅林片区与地铁4号线垂直相交,电缆隧道位于地铁4号线下方约5米。根据调查,地铁4号线所在地层为粉质黏土和全风化花岗片麻岩,若是采用盾构法施工,周围地层扰动和失水可能导致地铁4号线下沉,电缆隧道穿越施工的安全风险极高。
深圳市工务署组织施工单位充分听取了参建各方意见,并邀请盾构施工权威专家把关,充分优化穿越施工方案,并将方案报港铁公司和轨道办备案。
在实际操作中,市工务署联合各方对地铁4号线进行结构调查,了解四号线穿越前结构状况;提前对4号线进行加固保护,并在4号线洞内布置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四号线穿越段沉降情况。
与此同时,还与港铁公司建立了监测数据共享、分级预警联动机制;并向市交通运输委应急指挥中心申报应急交通保障计划。
在一连串措施与昼夜奋战76小时之后,北环电缆隧道工程土建Ⅱ标盾构机安全顺利穿越地铁4号线。
同样的自然条件挑战也出现在机场T 4航站区软基处理工程上。在这个项目的施工红线内有四条轨道线:已开通的地铁11号线、在建的穗莞深城际铁路、拟建的深茂铁路和地铁20号线。交叉作业面极多,管理难度非常大。
为了对现有的轨道线进行保护,确保轨道运营安全,经过漫长而周密的探讨,以及专家反复论证地铁的安全评估,市工务署决定在地铁隧道范围采取桩基盖板方案。
桩基盖板方案是在地铁隧道上方施工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盖板,隧道两侧间距6米设置钢筋混凝土桩基,相当于在隧道上方架座桥把它保护起来,将隧道上方的荷载与隧道完全隔离,今后飞机起降就不会影响到地下轨道的运行。
据悉,这是目前深圳市对铁道线路实行的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也是深圳市最大规模使用桩基盖板工艺的项目。
4条重要轨道线的“保卫战”只是市工务署在T 4航站区软基处理工程的第一个难题。该工程属于大型土石方工程,处理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在施工过程中有大约1000多万土石方需反复分层开挖、分层堆载、分层换填碾压,200辆泥头车穿梭施工现场……在如此大规模的露场施工中,工地扬尘也是亟须解决的考验。
深圳市工务署认真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落实七个100%的要求。
为保证湿法作业施工,工程现场共投入2台移动式喷雾车、80台喷雾机和1000个水雾喷头,如此大规模的扬尘治理,深圳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市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先进建造体系的加快推进,将使工务署在政府工程建设领域实现理念引领,品质引领和技术引领,实现“件件是精品,项项可传承”,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工程,全面实现世界一流。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教授张寅平:如何控制室内空气污染?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总工罗赤宇: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好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董事副总裁龙玉峰:从三个维度选择装配式设计公司
(via深圳建科院、华润“春笋”总部、鲲鹏资本)
(via深圳建科院)
(via城设设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