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玉林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广西玉林市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园林城市
城区园林环境日渐完善。
南流江步道改造完成,市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玉林城区三大银行路口,呈现新的园林景观。
五年创园,玉林迎来美丽之变。
玉林市在创园进程中,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园林胜景。
鲜花点缀玉林城区多个路口和立交桥,勾勒出五彩线条。
俯瞰玉林城市,绿更多,城更美。(刘钦明 摄)
生态优先,点线面构建园林绿化和谐体系
追梦之旅已经出发,脚下的步伐愈发坚实。
“绿色”赋予一座城市生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玉林市积极实施“3456”工程。以“三绿、四网、五小、六线”工程为重点,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多造亮点,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点”的建设,提升绿地建设品质。实施了九大公园、绿地建设及“五小”工程,积极拓展绿化空间,均衡城市绿地分布,加快公园绿地建设。通过“点”的建设,玉林城区东西南北中都形成有公园、有美景、有生气的绿色生态园林布局,切实提升了玉林城市品位,让市民感到温馨、舒适、惬意。
“线”的流畅,打造城市绿色网络。坚持道路绿化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原则,推进城市主干道及小街小巷绿化建设,城区内初步构建了以两环(一环路、二环路)、五纵(大北路、民主路、文体路、秀水路、龟山路)、四横(教育路、玉东大道、人民路、苗园路)为骨架的绿量丰满、层次丰富、林荫匝地的街道绿化网络体系。
“面”的完整,营造城市生态家园。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活动,推进绿化进小区、进单位。努力实现庭院绿化、小区绿化与公共绿化、街巷绿化齐头并进,市民“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优化绿色宜业环境。
“量”的丰富,建造多样化植物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我市积极应用乡土植物,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气息的自然景观。同时,积极开展立体绿化,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整个城市四季花繁叶茂、绿草如荫,生机盎然。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重建设海绵城市新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逐步把城市建设成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特色创园,彰显地域文化城市内涵
突出玉林特色,使“园林式”宜居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打造更立体的“国家园林城市”。
我市在创园工作中,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城市绿化中,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原则,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保护、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挖掘、景观形象的营造、功能结构的完善,凸显城镇的特色,相继出台了《玉林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玉林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玉林市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22项制度及技术规定,有效保护了绿化成果,更使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了提升玉林城市品位,我市从2014年开始,对教育东路、人民东路与广场东路节点、名山路口、茂林路口、广场东路、江滨路、教育东路、民主中路等主要城市道路节点实施沿街建筑风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改造形式、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等方面,充分考虑了街区定位与周边的协调关系,重点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打造亮点,挖掘片区历史文化,考虑本地建筑元素,体现各街区建筑风貌的独特性,形成一街一景、一区一貌的城市视觉景观。
大成殿、粤东会馆、云龙桥、骑楼街、高山村明清建筑群、曾圣扬祠、朱砂垌客家围屋等一批记录着玉林这座古城千百年沧桑历史的历史文化古迹,得到了保护和利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古树名木均建档挂牌,保护率达100%。
与此同时,城市的路网、管网、水网、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加快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保障性住房相继落成,提高城市美化亮化水平,优化城市交通秩序,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不断好转,城市管理渐入佳境,城市功能有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