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该绿色建筑论文主要是探讨绿色建筑建设会产生增量成本,会带来额外的增量投资,额外投资在经济体系内是产业产值的额外提升,从而影响整体的宏观经济。
刊名:价值工程
Driving Effect Analysis of Low Carbon Green Building to Social Employment
徐伟XU Wei;王会静WANG Hui-jing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包头014010)
(Th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摘要:低碳绿色建筑建设会产生增量成本,会带来额外的增量投资,额外投资引起产业产值的额外提升。本文通过建立就业产量弹性模型测算低碳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产生的额外社会就业带动效应,结果表明,低碳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增加1250亿元产值,对本身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为27.01万个岗位;2016年新增房地产业产值600亿元,就业带动效应为15.52万个岗位。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green buildings will incur incremental costs, which will lead to additional incremental investment. Additional investment will lead to an additional increase in industrial output.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additional social employment-induced effect of incremental cost of low-carbon green building by establishing the employment output elasticity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vestment of low-carbon green building increases the output value of 125 billion yuan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China, and brings 270,100 jobs; in 2016, real estate output value added 60 billion yuan and 155,200 jobs.
关键词:低碳绿色建筑;就业产量弹性模型;社会就业;带动效应
Key words: low-carbon green building;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output model;social employment;driv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10-03 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8.04.004
0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建设会产生增量成本,会带来额外的增量投资,额外投资在经济体系内是产业产值的额外提升,从而影响整体的宏观经济。由于绿色建筑建设的增量成本而产生的额外就业机会就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一个方面。
1低碳绿色建筑建设就业效益测算模型
产业发展会带动就业增长。各种产业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整体发展,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空间,带动了劳动投入量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中的比重持续稳定增长。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就业机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房地产业总产值为41307.6亿元,相比2006年增长30937.1亿元,增长了近3倍。房地产业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53.9万人上涨到2015年的417.3万人,增长了近2倍。可见房地产业对我国社会就业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且就业量在逐年增加。
低碳绿色建筑建设是房地产业的一部分,作为目前国家和社会都比较重视的新型建筑类型,具有低碳、环保、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然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增加额外的投资,增量投资带动房地产业总产值增加进而带动自身产业就业量的增加,所以只要分析房地产业总值和就业量的数据关系,建立就业产出弹性模型,就可以推算出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下的额外就业增加量。
综上所述,低碳绿色建筑增量投资就可以基于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总带动效应,而产生额外的就业岗位。
图1是作为低碳绿色建筑建设就业效益测算模型。
2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测算模型
2.1就业产量弹性模型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应变量之间的变动的敏感程度。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弹性大小用弹性系数表示,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
本文利用就业产值弹性来考察低碳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对社会劳动力的额外吸纳能力,并以此判断我国低碳绿色建筑建设带动社会就业的效果。就业产值弹性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它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用它可以判断各个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3]。要测算经济产值增加而引发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加,首先要收集历史房地产业每年的总产量和就业人数数据,然后假设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建立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模型方程[4],即就业产出弹性模型:
L=f(Y)=AYa(1)
其中,Y—房地产业产值;
L—房地产业就业人数;
A—常数;
a—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将模型函数方程两边取对数,变成易于推算产值弹性
系数a的公式:
lnL=LnA+a lnY(2)
在(2)式基础上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nL=Q+a lnY+e(3)
假设y=lnL,x=lnY,则线性回归方程变为:
y=Q+ax+e(4)
其中,Y—房地产业产值;
L—房地产业就业人数;
Q—常数;
a—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e—表示随机误差。
2.2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测算
本文选取2006-2015年的我国房地产业每年的总产量和对应的房地产业就业人数数据为依据,见表1。
由公式(3)(4),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取对数,计算结果见表2。
利用SPSS21.0软件将表2数据进行线性方程的回归计算,最终确定房地产业就业产值弹性系数a值(变量)和A值(常数)。
计算结果如表3。
由表3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0.755x-2.091(5)
通过方程(4)(5)得知:弹性系数a =0.755,常数Q=-2.091,再由(3)式得出常数A=e-2.091=0.124,所以就业产出弹性模型(1)式变为:L=AYa=0.124(Y)0.755(6)式(6)中就业产出弹性系数为a =0.755,即我国房地产业产量每增加1%,房地产业就业量增长75.5%,说明我国房地产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
3低碳绿色建筑对社会就业总带动效应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建立起计算我国绿色建筑建设通过房地产业带来的就业效益测算方法,即低碳绿色建筑的增量投资带来的额外的就业人数的增加值。
住建部在《关于2016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进展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中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12.5亿平方米,其中2016年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5]。假设每一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平均需要投入100元增量成本[6],也就是说在2016年底由于绿色建筑建设而使得房地产业的额外直接投入可以达到1250亿元,仅2016年新增产值为500亿元。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得到的房地产业产值与本身就业的就业产出弹性公式(6),可以计算我国绿色建筑建设带动的就业量为:
L=0.124(Y)0.755
L=0.124(1250)0.755
L=27.01
2016年新增就业量为:L=0.124(600)0.755=15.52
综上计算,低碳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增加1250亿元产值,对本身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为27.01万个岗位;2016年新增房地产业产值600亿元,就业带动效应为15.52万个岗位。
4结论
本文对房地产业与本身就业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在建设中的额外投入对我国宏观经济有明显的增量影响,而通过直接和间接就业带动效应,产生具有乘数效应的额外工作岗位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谢宝华,刘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J].2007(10):173-175.
[3]贾卓.北京市房地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带动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4]刘水杏,张凌云,贾卓等.北京市房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进展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EB].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7/t20170731_232796.html.
[6]叶祖达.低碳绿色建筑:从政策到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