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健康建筑的现状,健康建筑的健康性能,健康建筑的评价流程
[导读]人的一天,会有90%的时间待在室内,建筑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经问卷调查,室内办公人群对办公室的环境满意度不足25%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
健康建筑的现状及概述:
人的一天,会有90%的时间待在室内,建筑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经问卷调查,室内办公人群对办公室的环境满意度不足25%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
位于绿色建筑多维发展的深化方向,以使用者的“健康”属性为核心: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用水、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服务、适老……好的建筑具有优良的室内环境,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建筑需要承担更多的健康责任。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猛,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6亿㎡。绿色建筑由推荐性、引领性、示范性在逐步向强制性方向转变。
健康建筑的健康性能:
1,国内外标准中的健康性能——国外标准
2,国内外标准中的健康性能——国内标准
健康建筑的编制原则:
1,融合性:不只是建筑,而是与医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食品营养学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
2.引领性:高于绿色建筑,拔高、分档,为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的深化提供方向。
3.先进性:围绕健康,集成多学科指标,系统优化,科学赋值。
4.可操作性:依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执行的特征设定指标,保障评价过程可操作性。
5.可感知性:以落实效果为前提,努力令使用者切身的感受到健康建筑带来的直接效果。
健康建筑的阶段与等级划分:
健康建筑的评价流程: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体系框架: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亮点:
亮点1:全装修
1.健康建筑评价应以全装修的单栋建筑、建筑群或建筑内区域为评价对象。
2.毛坯建筑不可参与建筑健康评价。
3.全装修:指房屋交付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毕,厨房与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
亮点2:绿色要求
申请评价的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即:
1.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认证标识
2.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
亮点3:室内空气质量高要求
对甲醛、苯系物、TVOC、PM2.5、PM10等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严格要求。
亮点4:化零为整——室内空气质量指数
1.室内空气质量指数为本标准新引入概念,为定量描述室内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测并计算确定室内首要污染物及超标污染物,同时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指数的发布。
3.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指标进行监测并计算确定室内首要污染物及超标污染物,同时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指数的发布。
亮点5:厨房空气污染物控制
1.中国的传统烹饪方式会产生大量颗粒油烟、味道湿气,抽机或排风扇量达不到要求或气流组织合理,会发生PM2.5、油烟味道及湿气弥漫到室内其他区域的问题。
2.针对我国烹饪特点,厨房的通风量及气流组织进行严格要求一方面降低厨师暴露油烟的危害风险,另一方面从源头避免因房烹饪带来污染。
亮点6:水质在线监测与发布
1.要求具有生活饮用水、直饮水、游泳池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能够监测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TDS)等功能。
2.向建筑使用者公开水质各项监测结果。
亮点7:控制室内生理等效照度
1.定义:根据辐照度对于人的非视觉系统的作用而导出的光度量。
2.光是影响人体生理节律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光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居住建筑,为保证良好的休息环境,夜间应在满足视觉照度的同时合理降低生理等效照度;对于公共建筑,为保证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应适当提高主要视线方向的生理等效照度。
亮点8:区分不同功能房间室内噪声要求
按房间用途和健康需求分别要求:有睡眠要求的房间,需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房间,需保证人通过自然声进行语言交流的场所,通过扩声系统传输语言信息的场所。
亮点9:全面的健身条件
1.要求室内、室外均提供可供健身的场地或条件,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求。
2.室内健身条件可为:设置共享的健身空间、建筑一定范围内有健身房或室内健身场地、鼓励使用楼梯、室内设置换洗的服务设施(更衣室、淋浴等)等。
3.室外健身条件为:室外健身场地面积、室外健身器材、健身步道、骑行服务设施(自行车停车位、修车点)等。
亮点10:健康建筑的适老设计
1.合理设置老年人活动场地、无障碍设计。
2.老人活动区、公共活动区、公共卫生间、走廊、楼梯均采用防滑铺装。
3.圆角家具,安全抓杆或扶手。
4.医疗服务设施。
亮点11:心理健康
1.现代人的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在建筑中设置静思、宣泄或心理咨询室等心理调整房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达到心理放松和减压作用。
亮点12:关注食品安全
1.食物加工销售场所应与非食品加工销售场所分开设置,食物加工销售场所内部各功能区域应明显划分,并应采取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
2.餐饮厨房区的虫害控制措施,食品加工环境消毒程序和环境微生物监控。
3.致敏物质用作配料时,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对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制品进行提示,散装食品标签标注规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