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播 >点播视频 >【骏绿网直播回顾】徐伟:规模化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赞(0
内容介绍


高交会-环保与能源展-876 x 133 px.png

高交会-建筑科技创新展-876 x 133 px.png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节能”已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关键词”,因此,能否更快更好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节能,直接影响着双碳目标实现进程。规模化推近零能耗建筑、摸索出一条可推广的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推动低碳办公建筑产业化,将成为“双碳”背景下建筑业发展趋势之一。在2022年(第十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的“规模化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助力双碳目标”论坛中,邀请到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就“规模化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题做分享。

image.png

徐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长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

徐伟科学家在分享中指出,我国建筑运行能耗占总能耗的22%,碳排放占比为20%,相比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占比仍要持续上升。针对此情况,我国采取了系列措施制定了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自2016年起,我国构建了建筑能耗与碳排放中长期发展分析模型,开展了建筑能耗达峰时点、达峰排放、政策评估等系列研究。

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四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模型构建的影响因素:人口与城镇化率、建筑面积、建筑用能强度、建筑用能结构。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建立了基于LEAP框架的分析模型。

通过这三种建筑面积存量模型对未来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可以看出预测结果和我们国家提出2030年战略和的碳达峰目标有所差距。

各项中央文件均提出了城乡建设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

【提升建筑能效】持续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

【深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

【提升建筑电气化率】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

基于我国建筑用能与碳排放特点,根据国家双碳目标政策方向、低碳/零碳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与潜力,提出了实现建筑碳中和的三条路径,对减少累计节碳量有较大成效。

路径1:以“建筑提效”为核心的节能强规提升优先路径

推广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双碳目标最有效的方式

自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中央政府多次发文提出城乡建设领域要规模化发展超低、近零能耗建筑

路径2:以“建筑表面光伏发电”为核心的建筑光伏应用优先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提出:开展光伏屋顶行动
达峰行动方案:建设光储直柔建筑(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路径3:以“能源全域电气化”为核心的清洁电网依赖优先路径

电网碳排放因子与电网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相关,根据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0%的目标,电网清洁化率将快速提升,预计2030年电网因子将降至0.4kgC02/kWh以下
至2060年,结合 CCUS 技术,电力部门将实现净零排放,通过建筑全域电气化结合电网清洁化成为实现建筑碳中

徐伟院长还对《零碳技术技术标准》的进行了简单的解读,简要提到了其编制进展情况和建筑的计算边界,还对“碳中和”“零碳”的名词定义做了解释,以及建议基于双碳目标和我国现有情况,将建筑与区域指标分为三级,分别是零碳建筑、近零碳建筑、低碳建筑、;零碳区域、近零碳区域、低碳区域。

总结:通过建筑节能减碳标准提升迈向超低/近零能耗和低碳零碳建筑,辅助相关低碳技术,达峰时间提前10年,峰值降低5亿吨CO2,控制目标为2728亿tC02。以建筑部门运行碳排放中和为目标,建筑节能工作的贡献率为56.9%;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推广对建筑部门碳中和贡献率为33.72%。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推动建筑领域从能耗强度控制,中期转为能碳强度双控,长期探索碳排放强度指标控制。

备注:图片来源于徐伟科学家PPT,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剪辑:王书云 编辑:柳丹 审核:张琦)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绿色装配第一直播-骏绿网


高交会建筑科技创新展引领绿色建材发展新潮流

一文看全 十四五各省市超低能耗建筑面积汇总!

深圳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逾6000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

绿色建筑专家丨李鹍正式入驻骏绿网“绿色建筑大咖”专家库!

【骏绿网直播回顾】刘美霞: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


骏绿网.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