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绿建技术是把双刃剑,他在节能减碳的同时,还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称此为单一目标导致的“技术敌特邦”。那么该如何让生态系统回归自然,在享受绿建技术的同时,让绿水青山回归自然呢?本次绿建大会,俞院士提出:基于自然治愈地球两个关键难点的破解方法在于“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现今时代,气候变化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基于改善气候、建筑“双碳”这个目的,科学家们做出了许多努力,更好的水泥技术、更优质的金属、更高效的光伏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绿建技术。但是在我们过度依赖技术以后,自然环境反而容易被忽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单一“双碳”目标导致的“技术敌特邦”出现了! 单一“双碳”目标的技术敌特邦 1、风电技术:因滥用风电技术而死亡的鸟类不计其数,以及被诸多风电技术破坏的美景 2、光电技术:美好的山河被滥用的光电技术遮盖,从此人们望不见山、看不见水 3、水电技术:滥用水电技术导致河流上游断流,鱼鳖绝迹 为什么那么绿色节约的技术会造成这种问题? 这就是功能导向单一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后遗症,那么我们要如何改善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在探索未来、享用绿色技术的同时,重新再让生态系统回归自然呢? 一、城市回归自然 去年联合国气候峰会重点是关于气候的适应,根据会上报告,即使是把人类所有的技术都用尽,也不足以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也不可能再把温度降到过去水平。一是因为为时已晚,二是因为我们的技术的确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联合国环保署倡导城市本身回归自然,让自然做出改变。但是由于现代城市人口基数过于庞大,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 二、基于自然的中国途径 NBS生态基础设施,绿色低碳系统解决问题。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自然与工业相结合,打造绿色低碳系统,让自然做工强化自然,从而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 然而基于自然的途径有两大难点: (1)规划难点:土地有限!耕地、生态与建设用地矛盾尖锐 (2)设计与工程难点:效率低标准化差!相对于工业技术而言,自然本身效率过低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关键! 基于自然是有地域性的,对自然的适应而产生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和智慧,为解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生态困境,提供了钥匙。 在几千年前,中国人民就已经面临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祖先先早已学会利用自然去解决问题: (1)季风气候,不同于欧洲,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可为解决气候变化提供策略 (2)靠天吃饭,基于自然,有别与大部分工业化国家,中国的技术可替代其他技术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3)多样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可应对各种不确定未来 (4)人多地少,具有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自然的文化基因 因此,在解决上述两大NBS难题,构建治愈地球的理论体系、规划方法与工程技术方面,可以形成中国模式,对世界做出贡献! 有关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俞院士与我们展开了详细解说... 1、NBS中国规划模式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如何选择最精确的地方来进行栖居,如何利用最少的资源去实现最大的收益,如何利用自然系统避免灾害,同时还避免了工业化的、以开发优先的、违背自然的国土与城乡建设模式。 所以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我们可以采用前人智慧,进行逆向的规划途径:谨慎开发土地,以生态环境优先,进行系统整合,用最少的土地,高效地构建生态基础设施。 根据逆向规划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多尺度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判别,构建覆盖全国的生态基础设施,决定发展建设规划。且在2007年,国家就已发起并主持开展国十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为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还颁布了多项政策法规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生态保护格局。 2、NBS中国设计与工程模式 针对自然途径效率低、标准化差等难题,将道法自然的传统声态智慧进行模式提炼、增强设计、远行检测,形成标准化生态工程技术模块,可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 运用中国智慧,研究中国模式,从梯田到绿田,形成以水过程适应和调控为核心的NBS生态修复和海绵工程模式。 以现代的技术加上中国古人的智慧,可达到快速建设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系统。目前国内已经有大量成功案例,同时我们也把中国模式向外输出,俄罗斯卡班湖以及泰国曼谷中央公园都成功因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达成生态修复。 结语 中国5千年的生态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修复地球生态系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全球生态修复行动提供中国模式——基于自然、绿色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大面积综合解决问题。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 重点关注 ] 2023年中国生态城市大讲堂暨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年中业务交流大会即将开启!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骏绿网直播回顾】孙一民:精明营造规划设计,绿建要从根源出发
超全!逾二十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汇编
6月骏绿网新增10+绿色建材品牌商入驻
广东省|推动智能建造,广东出台26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