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的能源低碳转型十分紧迫,应对“双碳”的时间周期较长,其中城乡建设是关键领域,应着力减碳。但碳中和、碳排放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要科学推进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暖通空调与城乡建设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是我国当前“双碳战略”的重中之重,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城乡规划、发展与民生、绿色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始终困扰着我们。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发展问题,今年的第十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邀请到了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博士,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虚下的新未来、新挑战、新机遇”做主题分享。 国家节能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博士 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需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民生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供能体系,降低能耗与碳排,减少产能的相对过剩,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关注新能源领域的各项高新成就,制定低碳能源综合解决方案。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 在开始分享时,康艳兵博士首先表示,碳达峰、碳中和表象是环境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能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但也会给资源安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国进行能源转型。在城乡建设领域的脱碳能源转型中,重点应落在暖通空调、建筑物、新型能源技术方式、城乡规划建设这四个领域。 城乡建设的意义——民生、经济、能源的关键 谈及城乡建设,康艳兵博士认为城乡建设是支撑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在改善民生方面,居住建筑应该要体现住房+能源服务需求的功能架构,公共建筑应该体现办公商业+能源服务需求的功能架构。在支撑经济方面,增长消费,促进服务业和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城乡建设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在直接能源消耗方面,主要体现在供热、供冷、生活热水等用途。在间接消耗方面,主要体现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能源的峰谷是需求侧导致能源安全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调峰和储能。 城乡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 但康艳兵博士同时也认为,碳中和目标下暖通空调与城乡建设领域任重道远。当下低碳的核心目标任务是以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合理生活水平,包括居住、办公环境、冷热等服务需求,需要以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作为代价。 当下碳中和目标下,暖通空调与城乡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南方的热泵以及北方的大热网+余热供暖+热泵系统。并且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电网、用户、供需矛盾的时间、储能、调峰等均是需要考虑的要素。 但城乡建设的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增量在于如何引导低碳高端化,包括节能建筑、新型能源系统技术方式、新型能源系统、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存量在于如何改造升级,这体现在700—8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何分步减碳,以及建筑物+传统能源系统方式如何变革。除此之外,不同类型建筑、气候、等要素均有问题需要解决。 光储直柔模式 光,即充分利用建筑表面,发展光伏。储,即蓄电池连接邻近停车场充电桩。直,即内部直流配电,通过直流电压的变化传递对负载用电的需求。柔,即作为弹性负载,实现柔性用电---建筑负荷。 能源领域新使命——低碳能源综合解决方案 在区域(城市、园区、新区)低碳能源综合解决方案中,康艳兵博士提出,在技术层面,应该发展暖通空调+电力作为牵头专业,共同服务能源服务需求、终端能源需求、能源供应,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供热系统两大重点,实现全套系统的信息化与智慧化。当前能源领域的新使命,在于要从原来的“麻烦制造者”转变为“正能量贡献者”。传统时期,冷热负荷波动会造成能源安全问题,而当前的新使命,就是要解决电力供应不稳定、冷热负荷波动问题,建成光储直柔,荷源随动,使城乡建设领域成为助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贡献者。 城乡建设新技术的前景——发展广阔 康艳兵博士也认为碳中和目标下暖通空调与城乡建设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前景广阔。包括节能的建筑物、高效的用电方式、零碳的发电技术、脱碳的供热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等。这些涉及到设计单位建筑+能源系统、暖通空调及能源设备企业、新能源设施企业、建材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企业等。 【编者语】在城乡转型的时代浪潮下,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推行低碳能源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低碳发展意味着意味着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模式、居民生活方式上都需要作出巨大的绿色转型,这离不开国家、企业、个人的全力配合。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如何快速优质地实现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 骏绿网(www.jungreen.com)国内首家以绿色建筑视频直播为特色的专业门户网站,是整合绿色建筑、WELL健康建筑、LEED、海绵城市等行业视频、专家、法规、标准、案例、问答、在线绿评等内容的全新绿色建筑门户网站。服务热线:4006464264 骏绿网申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骏绿网”的所有资料版权均为骏绿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骏绿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3)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骏绿网QQ:3525864755,紧急联系方式:0755-8600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