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骏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绿建资讯 >行业资讯 >岑岩:国情,国情,还是国情!

岑岩:国情,国情,还是国情!

时间:2017-09-18     来源:新营造     阅读:70306

文章摘要: 作为从事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时常在反思、也经常会被人问起,国家推广建筑工业化工作已经超过 60 年,为什么还是举步维艰呢?



作为从事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时常在反思、也经常会被人问起,国家推广建筑工业化工作已经超过 60 年,为什么还是举步维艰呢?


最近适逢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我也“赶时髦”看了部大片《建军大业》。片中明星云集、倾情演出,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人民军队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卓绝。结合之前看过的《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最大的收获,在于更深刻地认识了国情。


影片中,早年的中国共产党听命于共产国际,基本理论就是发动工人运动,基本依靠对象就是工人阶级。问题是当时中国 4 亿多人口,惟上海有百万产业工人,余下的则分布在安源煤矿、汉阳兵工厂等工业企业,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还不算严格意义的“产业工人”,类似现在的“农民工”吧,合在一起总数也就在几百万以内,且没有“红色武装”,革命失败自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发动“农民运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枪杆子里出政权”,一直被认为是“旁门左道”,饱受打压和排挤。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种绝境中,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了革命军队,虽历尽千难万苦,最终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我们建筑行业最大的问题,还是以“农民工”为主体,在管理方式上还是“以包代管”,在市场上还是“低价中标、恶性竞争”,全行业还是没有实现“工业化”。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技术、管理、制度都亟待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国家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两年密集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更值得欣慰的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被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关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障碍和曲折的发展道路,本人在《亲历建筑工业化十五年》一文中,已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本刊今年 6、7 月连载的北京大学文一教授的雄文《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一先生认为,对中国崛起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这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道理很简单: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 25年,但是目前为止只有 10% 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又多了 20% 的人口能够进入现代的工业文明,而且是用更短的时间。


文一先生总结中国工业革命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拒绝全盘西化,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先做实验再推广。在维持既有政治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引进市场化改革。


第二,不是全面铺开,而是由农村改革开始,由下而上。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像拉美国家、东欧国家、俄罗斯一样全面铺开,也不是从工业(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自由化开始,而是让农民和平民百姓先致富。


第三,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尽管乡镇企业采用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当年的国企,但当政府发现乡镇企业赚钱能够帮助广大基层人民致富,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决定中国走上工业化坦途、开启工业革命非常关键的一点。


第四,鼓励发展制造业。用日用制造品而非仅仅用原材料去换取外汇和机器,长期制定各种产业政策鼓励制造业出口。第五,长期维持各级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第六,没有将国企全面私有化,而是有条件逐步进行。比如抓大放小,采纳双轨制和混合型所有制。政府认识到国有企业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直至今天仍然重视培育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迷信西方经济学。


第七,采取渐进的产业升级策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由高储蓄到高消费。这种循序渐进的产业升级方式里面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认真分析以上中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对于正确认识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筑业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实现“工业化”,我们的规划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大部分都是“手工”作业,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标准流程”,政府部门还在用“小农意识”进行管理。


比如,我们在推进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进程中,很多企业提出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导致装配式建筑造价居高不下。而为了使得建立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必须首先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规模化大市场是一个“公共品”,其创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昂,没有任何劳动者个体或单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有此能力和意愿去提供这个公共品。万科集团从 1999 年就开始从事住宅产业化事业,就是企图以一己之力去创立这个统一市场,结果是举步维艰。


我们深圳,作为住宅产业化首个试点城市,从 2006 年开始,就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推出将产业化要求列入土地招拍挂条件、建筑面积奖励、提前预售、在政府工程中先示范等;在工程上相当于“打地基”,很多工作在表面上看不到进展,但是,由于我们 11 年来的不懈努力,最近装配式建筑终于出现“爆发式”增长,项目落实总建筑面积年底前将突破千万平方米。因此,系统政府在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进程中,培育市场是很重要的基础。


又比如,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主体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受过职业培训,缺乏质量和安全意识,操作不规范,以至于质量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基层建设主管部门“疲于奔命”。在装配式建筑实践中,深圳万科、华润等公司,引进了“日式”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行“早会”制度,以图例、漫画等方式,将每天作业要点和质量安全风险点交代清楚;每天清晨坚持15~20 分钟早会,“久久有功”,深圳万科装配式项目质量安全走在了全市前列,华润在深圳首个装配式项目就获得好评,成为“质量安全月”的观摩会场。近日,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联合深圳立得屋住宅科技公司联合举办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实训班(第一期)”,开启了培训产业工人,逐步将“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的艰苦实践。



在我国建筑业,普遍存在“恶性竞争、低价中标”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在不少地方是“乱象丛生”,质量安全事故屡禁不绝,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为此,深圳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由于国家已于去年取消了构件生产企业资质管理的规定,深圳市学习国际惯例,由行业协会组织了深圳万科、鹏城建筑、立得屋、华阳国际、有利华、海龙科技等本地和香港知名企业,以及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地专家,历时 14 个月,精心编制了首部装配式建筑团体标准《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星级评价标准》,并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


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为了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和安全运行,必须存在必要的相当复杂系统的国家、社会和行业综合监管机制,防止欺诈等不诚信行为。而这个监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没有监管,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力量和贪婪一定会摧毁市场经济本身。建筑业存在的种种乱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道路,本刊的很多文章都进行过认真探讨。我们应当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应当符合“胚胎发育”的规律。人类工业革命史走过的一些基本演化阶段,后来的每一个国家都要重新走过,才能够真正引爆自己的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否则就会欲速不达,半途而废。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用第一个十年就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用第二个十年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 50 年走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必须重走这些阶段,不能跳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是这样。我们以前不懂,想把它们尽快跳过了,希望直接开启重工业化阶段和农业现代化阶段,结果不行。拉美国家也是这样,行不通。


我们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走过了 60 年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但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建筑的“工业化”,特别要向制造业学习。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搞“一城一策、一企一策”,切忌“一刀切”;要讲求经济效益,推行符合实际、具有市场生命力的技术;要循序渐进,不要逾越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就像《建军大业》所表现的一样,只要我们具有坚定信仰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勇向前,就一定能够开创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新局面!


标签:
装配式建筑
看直播
找资讯
找产品
赏案例